本报讯 (记者 谢诗涵) 4块不及魔方大小的自发电水泥块串联后,轻松点亮灯泡。5月9日,东南大学缪昌文院士、周扬教授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全球首创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亮相,将水泥从“能源消耗者”变为“能源综合体”,实现自发电与自储能的双重突破。这项颠覆性技术直击建筑行业高能耗痛点,有望重塑未来建筑与能源格局。
发布会上,周扬指着一块边长10厘米的正方体自储电水泥基超级电容器介绍,将这块“水泥”充满电后,其电量可供一台便携手持风扇运转一天。这项创新成果的核心灵感源于植物根茎。“水泥混凝土本身不导电,但我们仿照植物维管组织结构,在水泥混凝土内部构建离子传输的‘高速公路’,在保持水泥高强度的同时,将离子导电率提升6个数量级。同时,这种新型混凝土的外壳仍然不带电,人碰到也不会触电。”周扬介绍,该款混凝土经历2万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其初始比电容的95%,意味着它能与建筑同寿命。
这款“水泥充电宝”在建筑、低空经济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用其建造可发电可储电的“零碳”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停在道面上即可充电。周扬透露,团队已和浙江省交通集团技术研究总院达成合作,可充电道面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上线。
“传统水泥混凝土是一个高耗能产品,我们将‘环境负担’变成生态伙伴,是一项巨大变革。”缪昌文院士表示,这项成果不仅为“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也为人类绿色智能生活开辟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