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9时,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入口,社会服务部的康莉身着职业装,佩戴工牌,面对进馆游客,一抹微笑在她脸上绽开。
“我从中运博建成开放时就到社会服务部工作,一转眼5年了。”康莉自豪地说,在这里,她从一名前台服务员成长为管理29人团队的社会服务部“班长”。
2021年,家住扬州三湾附近的康莉,被中运博的招聘信息所吸引,10分钟车程的通勤优势让她心动。虽有商场客服经验,但对博物馆服务她一无所知。面试结束后,她立即前往南京博物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当年6月16日,康莉以前台服务员身份,见证了中运博正式开馆。
作为我省“十四五”重点项目,中运博曾面临“零藏品”起步的挑战。该馆另辟蹊径,从展示新理念、塑造新体验破局,例如将宽25.7米、高8米的古汴河河道剖面整体“搬”进馆内,带给观众极大冲击力。优质的展陈需要顶级服务支撑,康莉和同事们正是这一“软实力”的关键践行者。
跟随康莉的脚步,记者体验社会服务工作的日常。“我们的服务内容包括在服务台接受咨询、寄存物品、接听电话、参与公益讲解等。”康莉介绍,这些工作看似“基础”,却远比想象中繁琐艰辛,员工们需在AB班轮换中站立服务数小时。节假日游客骤然增多,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帮助观众寄存七八百个行李箱,忙到手臂酸麻。
“我们直面游客,是博物馆的‘门脸’,服务品质直接关乎观众体验。”康莉回顾走过的5年,既有温暖亦有辛酸。帮助游客找回金首饰后获得鞠躬感谢,解决导览器问题后获得真诚道谢,这些温暖瞬间是她坚持的动力。“当然也有委屈。”她坦言,“比如节假日门票约满时,面对部分观众的质疑,我们必须耐心解释政策,用专业态度化解矛盾。”正是这份在平凡中的坚守,确保了游客参观的顺畅与舒心。
随着中运博的快速发展,康莉的工作能力也持续提升,先后被晋升为“组长”“班长”。她的成长轨迹,成为中运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能级提升的生动注脚。
“这5年,博物馆展陈内容越来越丰富。”曾担任讲解员的康莉,在一号厅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新征集的符离县石界碑、青白釉波斯人物香插等文物。当然,变化远不止于展品。“现在观众多了,馆里把硬板凳换成舒适的阶梯座,餐饮区也从本土单一餐食升级为汇聚运河沿线风味的综合性食集。”
康莉介绍,随着数字化水平提升,昔日观众需取纸质二维码票入场的环节已成历史。说到数字化,她特别提到今年新增的国内首个博物馆原创游戏化VR大空间项目——“运河奇境”。她说,近两年研学热兴起,馆内增设“研学空间”,由社会服务部负责,延时开放政策缓解了预约难题的同时,也将服务延伸至夜间。
开馆不到3年即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运博至今已接待观众近1500万人次——这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十四五”以来展陈、体验、服务的全面精益求精,也凝聚着如康莉一般众多一线员工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