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特色农副产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正式印发,明确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和农产品“三品一标”为抓手,以“时味苏州”农产品主品牌为引领,推动地产特色农副产品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智慧化、品牌化、国际化、融合化发展。
在推进绿色化生产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98%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73%以上,重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86%以上。同时,实施重点问题食用农产品联合整治,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到2027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总数将超100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5%以上。
提高标准化水平成为重要着力点,《行动方案》聚焦碧螺春、枇杷、水八仙、太湖猪、家蚕、“太湖三白”、稻米等地方良种,构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支持打造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生物育种高地,建好苏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研究院、太仓花卉研究院,壮大张家港、常熟、昆山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和特色种苗繁育中心(基地),每年新增国家或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数量5个以上、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数量10个以上。
促进规模化经营方面,目标到2027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超200万亩、总产量超95万吨,优质稻米转化率达50%以上,“苏州大米”授权使用主体超200家,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水产养殖面积超50万亩、总产量15万吨,渔业产值90亿元,“阳澄湖大闸蟹”全产业链产值超350亿元,“常熟蓝龙”全产业链产值超4000万元。苏州茶叶种植面积超5万亩、产量超400吨,“洞庭山碧螺春”面积超4.5万亩,“虞山绿茶”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苏州枇杷种植面积超5.5万亩、总产量超1.5万吨,确立高端精品枇杷市场领导地位。蚕桑面积超7000亩,蚕茧年产量达150吨,探索工厂化养蚕发展路径。
《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健全社会化服务,强化用地、人才、资金、科技、机制的支撑和创新。到2027年,全市培育升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2个,建设国家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1个、省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6个;要增强智慧化支撑,到2027年,全市建成一体化农创孵化中心10个,农业科创载体60个,形成“AI+农业”应用场景大模型15个,累计培育市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化联合体15个以上,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250亿元;要深化品牌化建设,依托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全面打响“时味苏州”全市农产品主品牌,重点打造“阳澄湖大闸蟹”“苏州大米”“洞庭山碧螺春”“苏州芡实”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
此外,苏州将加快国际化步伐,支持“阳澄湖大闸蟹”“苏州枇杷”等农产品保鲜出口,以及咖啡生豆、大豆、榴莲等优质进口,到2027年,全市目标新增农产品出口企业10家。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目标到2027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3个,省级农业文化遗产5个,推动吴江蚕桑文化系统争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聚焦都市青年、亲子家庭、银发群体等客群,促进乡村消费业态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