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拓好的‘隋’字要轻轻抚平,这样才能把历史的痕迹完整留在手册里。”9月4日下午,在扬州隋炀帝墓遗址公园的研学课堂上,初二学生王梓萱一边小心翼翼地贴好手中的拓片,一边完成了当天的“历史打卡”。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她不仅亲手体验了传统拓印技艺,还通过展柜中的鎏金铜铺首、萧后凤冠残片等珍贵文物,重新认识了这位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原来隋炀帝不仅是课本中的帝王形象,还是一位懂文学、擅工程的‘多面手’。”
当天,“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采风团走进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实地探访这座融合文物保护、教育体验与文化旅游的新兴地标,了解其如何通过创新方式让千年隋史“活”起来,吸引大批学生前来研学打卡。
自去年2月正式开放以来,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凭借“文物+教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迅速成为扬州乃至江苏的研学新热点。作为集遗址保护、展览展示与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公园与扬州城市旅游推广中心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围绕萧后凤冠、墓志碑、鎏金铜铺首、12生肖俑等重点文物,开发出一系列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研学课程,让沉睡千年的文物走出展柜,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教材。
“研学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我们希望孩子们真正‘研有所得、学有所获’。”隋炀帝墓遗址博物馆副主任余国江介绍,公园面向8至16岁中小学生,精心设计了四大主题研学课程。这些课程均以文物为核心,采用1:1复刻展品,配合实地参观、互动体验与小组讨论,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历史温度,在故事讲述中理解文化脉络。据统计,自开放以来,公园已累计接待约6000名中小学生,成为扬州研学旅行的新晋热门目的地。
展望未来,余国江表示,公园将进一步拓展研学边界,打造“跟着炀帝游运河”主题研学走廊,以隋炀帝墓为起点,串联文峰寺、瓜洲古渡、运河三湾等文化地标,构建一条融合历史、地理与人文的“运河知识链”。同时,还将开发“隋炀帝IP”系列文创产品,将萧后凤冠、生肖俑等元素融入手账胶带、摆件等日常用品,让历史文化真正“走进生活”。
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体验,从单一景点到全域联动,隋炀帝墓遗址公园正以创新思维激活历史资源,为“水韵江苏”注入文化新活力,也让更多人于行走间读懂历史,在体验中感受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