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倩雯
5月26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开幕。27日,由中宣部文艺局组织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分论坛现场设置了文化遗产展区,集中展示了北京中轴线、扬州古城、阆中古城、深圳大鹏所城等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成果。
扬州古城作为全国四座城市代表之一,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好地方’——老城保护与复兴的扬州实践”为题,从“人文激活”“水陆交融”“全民共建”三个方面,讲述了扬州古城如何在保护与复兴中赓续文脉、贯通水脉、涵养人脉,展示了18.25平方公里扬州古城的人文“烟火”。
扬州是一座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有确切城市纪年的城市,是与大运河同生共长、见证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通史式”城市,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古城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承载地。长期以来,扬州秉承“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思路,持续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全力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好地方”。
古与今的交叠
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沟通江淮开始,历史上的扬州便打开“传奇”剧本,成就了数度繁荣。
扬州城的历史悠久,不只体现在典籍、诗词里,更直观呈现于考古专家的勘测、发掘里。从地下找寻扬州城市的发展密码,一个事实逐渐清晰:汉代以来扬州城池位置变化不大,并呈叠加式发展,其所叠加的丰富历史信息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关系,是中国历史城市中特有的连续、动态发展的真实代表。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王巍院士曾说:“把扬州城遗址用刀切一个剖面,不用任何装饰,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
扬州城,是古与今的交叠。
1996年,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的扬州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时我国唯一将整个古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
扬州历来有保护古城的敬畏和自觉。1949年,解放后扬州发布的“一号通令”中,就要求保护名胜古迹和图书文物。通令中写道:“扬州为我国有名古城,名胜古迹、图书古物遗留极多,此乃我民族文化之珍贵遗产……通令各部,尤其是文教部门,应调查严格保护……”
历经数十年发展,扬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长高了”“变靓了”。扬州地标景区瘦西湖几十年来也在发生着改变,有一点却始终不变——从景区望去的城市天际线近40年不变。游客来到瘦西湖,无论从哪个地方、任何角度远眺,都看不到一处现代建筑。
为保证古城风貌的完整延续,扬州人在古城保护上下足了功夫。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州就通过人大决议对老城区新建建筑物进行限高,规定老城区区域最高24米,保证了瘦西湖核心景区的视觉纯粹性、风景名胜区的视觉完整性和历史城区的视觉和谐性。
多年来,扬州相继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2017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地方法规就是《扬州古城保护条例》;202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之际,《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出台,推动古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迈向新阶段。
新与旧的融合
东门遗址是扬州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这里建成遗址公园。它的东侧,是东关古渡牌楼和古运河,西侧,是闻名遐迩的东关街。
2006年,扬州推进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保护性综合整治。原本计划是将东关街拓宽至12米,但这必定要拆除历史原真性老房旧屋。后经专家学者多番论证和呼吁,扬州按照“不大拆大建、修旧如故、保留原貌”原则,决定用微改造提升街区整体环境。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和尊重居民意愿,喊出“我们的家园我们建,我们的家园我们管”口号,街区改造从整治规划到实施阶段,均得到居民积极支持和深度参与。
经过整治更新,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维持了传统的街巷脉络、空间格局与建筑特色,原住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又通过提标街区公共空间、盘活闲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引入新兴业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等举措,创建沉浸式消费空间,打造出“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
每年旅游季,东关街上游人如织,原住居民也穿行其中,形成独特又和谐的人居面貌。2010年,东关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2023年,“扬州东关街园宅保护与传承复兴项目”获评“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奖”。
如果说,东关街是古城繁华的代表地,那么,距离不远的仁丰里就是古城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一场由“政府—居民—市场”三方共治的创新实践,以“原住民、原风貌、原功能”保护模式,用“绣花功夫”推动古城微更新,使之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周岚在回答关于城市更新的问题时,以扬州仁丰里街区的改造为例,向中外媒体介绍江苏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探索。
既坚定不移推进古城复兴,又根据居民生活需求适当让步,是扬州“古城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生活的家园”的智慧。在这场以“传承”为主题的古城保护行动中,扬州不断“焕新”烟火气息,涵养文化生态,因地制宜形成了南河下、仁丰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的不同模式,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动与静的碰撞
扬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河共生2500多年的扬州,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致力“让古运河重生”,更利用运河水网脉络,遵循“小切口、渐进式”原则,打造了水巷互融、功能互补、系统完整的城市空间,让流动的运河和静默的古城“对话”,在城市更新中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快发展”与“慢扬州”的和谐统一,推动运河与古城的全面复兴。
位于运河三湾风景区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功能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自2021年开放以来,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大家行走在博物馆里,突破时空限制,翻阅大运河这部“巨书”,寻找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共鸣。
随着主流交通方式改变,昔日承担重要漕运功能、为扬州带来数度繁华的运河,摇身一变成了融入市民生活的景观河、生态河。一艘艘游船从东关古渡码头出发,驶入古运河这个天然舞台,让游客们沉浸在岸线光影秀和实景演艺中,还原了人们心中向往的“扬州夜”。
扬州古城中心的小秦淮街区,如今正在经历一场全面激活文化内涵的的保护更新。小秦淮河是扬州明清历史城区唯一存留的城市内河,见证了古城的变迁与发展。2023年起,扬州充分挖掘小秦淮河的历史文化和活化再生价值,逐步实施重要节点建筑和景观建设,推进古城人居环境和城市建设改善提升,再现“浆声灯影”中的秀美与灵气。
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传唱千年,成为扬州最具影响力的邀约。今年3月,在扬州最美的时节,鉴真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跑者从充满活力的广陵新城出发,跨过静静流淌的运河,途经繁华的东关古渡、古雅的汉陵苑、秀美的瘦西湖,最终抵达现代化的明月湖畔,成就一场动静交融的穿越之旅。
古城的脉动与脚步同频,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诗意之城,正在一场以人为本的全面复兴中,意气风发地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