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铸魂 校城共生赋能 创塑应用型地方大学“常工模式”
2025-11-07 09:46:00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字号:  】【打印

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常州工学院长期深耕高等教育改革,扎根地方办学,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为核心特色,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稳步迈向“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目标。

在逐梦征程中,如何突破同质化瓶颈?怎样让教育真正服务产业?如何实现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专访了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兵,解码这所地方院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顶层谋篇:锚定校城共生,办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

大学的价值何在?应如何贡献社会?又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常州工学院领导层深入思考,答案清晰明确:拒绝同质化发展,走“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百姓对大学的需求已经从‘拿文凭’转向‘求价值’,真正有生命力的大学必须能‘切实改变人的命运’。”专访伊始,张兵开篇点题,“一所大学必须办得与所在地区高度匹配,不能脱离现实困守‘象牙塔’,更不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常州工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办学必须与地方需求高度契合,真正成为对地方发展有贡献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

作为扎根常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常州工学院将“服务地方”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座GDP超万亿、产业体系完备的城市,既是学校的“营养土壤”,更是其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靶场”。

为了实现与常州产业的精准对接,学校早在2018年便启动了一场刀刃向内的专业调整:停办12个与地方产业需求脱节的专业,推动工科、文科全面向常州优势产业聚焦。

“如果常州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却坚持办拖拉机专业,即便做得再好,对地方也没有价值。”张兵坦言,当时调整面临不小阻力,但如今回头看,专业结构与常州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的百分百匹配,已成为学校最鲜明的竞争力。

如今,常州工学院已成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和“科技加油站”。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超过80%留在江苏就业,其中大多数服务于常州及周边地区产业;依托与企业共建的科研平台,学校近五年拿下7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不少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技术。

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精准化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如何适配产业真需求?怎样实现“毕业即上岗”?如何避免“大水漫灌”式培养?常州工学院的探索方向笃定:打造紧扣常州产业、直击岗位痛点的精准化培养体系。

作为深耕常州产业人才供给的主力军,常州工学院将岗位适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学校锚定细分领域,跳出“大专业”泛化培养,让每个专业都瞄准常州产业细分赛道,比如电气工程专业聚焦“微特电机和电力装备产业”,材料专业主攻“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确保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一一对应。

课程方面,学校紧跟技术迭代建设课程。摒弃滞后的传统教材,联合企业开发“理论+实操+项目”一体化课程。近两年,打造了147门精品课,覆盖产业前沿技术。今年更以“课程建设年”为抓手,开展全校听课互评,倒逼每门课都对学生成长“有用、实用”。

学校还建成多个企业级实训基地,设备与车间同步更新,既解决实验室闲置问题,又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真实生产场景。

此外,学校突破地方院校国际化弱的瓶颈,以赫特福德学院为核心,构建了“高质量、本土化”的国际化教育体系,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又为学校整体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样板”。

如今,这套精准化培养体系已初见实效:学校毕业生岗位适配率显著提升,进入企业很快就能独立上岗;依托校企共建课程,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新鲜血液。

产教融合:从协同到共生,释放多维溢出效应

如何避免产教融合表面化?怎样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走向共生共赢?常州工学院摸索出三级进阶路径,让产教融合从合作走向共生。

“我们的产教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点对点’合作,到‘一院一镇、百团百企’扩大覆盖面,再到如今共建‘产业学院’深化融合。”张兵介绍,目前学校已建成16个产业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便是典型——企业老总任学院副院长,与校方共定培养方案;学生既学理论,又深度参与企业项目;优秀毕业生可直接入职,一个班常有20多人进入合作企业。

“以前校企合作是‘各说各话’,现在通过产业学院,我们和企业能‘说到一块去’。”张兵举例,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引进的博士,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既解决了企业难题,又产出了高水平成果。

产教融合带来的溢出效应远超预期:教师从只会写论文成长为懂技术、懂运营的准企业家,个别教师作为技术骨干支撑的企业已筹备上市;学生通过企业家授课、参与项目,深化对产业的热爱与实业报国情怀;管理层打破认知局限,制度设计更包容;校友与企业家捐赠文化被激活,从实验平台到校园绿化,随处可见社会力量支持。更意外的是,产教融合打开了国际化新通道——“一带一路”留学生在常州企业实习后,不少进入企业海外子公司,成为中国文化与常州产业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师资搭建:创新机制破局,激活办学内生动力

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如何适配产业需求?怎样避免纸上谈兵?常州工学院通过“引、练、评”三管齐下,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推动师生状态与办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我们大力引进高水平博士,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但仅有高学历还不够,应用型大学的师资必须具备产业实践能力。为此,学校明确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以此保证教师熟悉产业和了解前沿技术,避免纸上谈兵。”张兵说。

此外,评价体系是师资建设的“指挥棒”,传统以论文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与应用型办学目标相悖。为此,学校针对性修订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与办学目标匹配的评价激励机制。“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创业等成果,均纳入聘岗业绩认定范畴,并且允许产学研成果纳入评聘教授、副教授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导向。”张兵说。

机制创新激活了师资活力:不少教师深入产业一线后,视野与格局显著提升,精力聚焦“技术能否落地”“装备能否做出”等实际问题;一批实干型人才脱颖而出,形成极具战斗力的科技服务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育人初心:以学生为中心,细节处传递教育温度

“教育的灵魂是爱,没有对学生的爱,再先进的理念都是空壳。”在常州工学院,这样的“爱”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宿舍没有一间朝北,保障学生居住舒适度;图书馆是同类院校中的标杆,成为学生沉浸式学习的“打卡地”;食堂经过改造,8家咖啡店、3家西餐厅满足师生多元需求;近200间智慧教室,让课堂教学与技术发展同步。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对学生“吐槽”的快速响应:学生反映操场运动后找洗手间难,学校便利用暑假施工,建成“网红卫生间”;樱花大道交叉口因人流大常拥堵,学校立即拓宽改造;学生提议为教室安装空调,校长当即回帖“正在安装”……“把一万件小事办好了,学生的体验感自然就上去了。”张兵笑称自己是“细节控”,每天早上逛校园,从瓷砖破损到物业人员服装,都会一一关注。

学校将这种细腻服务融入校园管理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被尊重、被重视,进而激发专注学习与锐意成长的内驱力。

高质量就业:从“有岗”到“优岗”,破解人才适配难题

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常州工学院不满足于高就业率,更追求高质量就业。“如果学生毕业后月薪仅三四千元,或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脱节,绝非我们追求的应用型教育成果。”张兵直言。

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保障就业质量:通过产业学院定向培养、企业级平台实训,确保学生所学与岗位所需高度匹配,避免“学电子做直播、学机械转销售”的资源浪费。针对文科生就业难,学校推出破局举措:放宽转专业限制,允许填报2个志愿,满足学生向优势产业转型需求;开设合成生物、智能设计与制造等微专业,为文科生补上技术短板,实现“行业+管理”特色就业。

深度布局换来了亮眼成绩单:据麦可思调查显示,2016届毕业生毕业5年平均薪资达11901元。不少合作企业给毕业生的起薪就达8000元-9000元,真正实现从“有岗”到“优岗”的跨越。

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而言,常州工学院的“常工模式”印证特色发展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立足地方找定位、围绕产业做文章、聚焦师生谋发展;一流应用型大学不是规模的比拼,而是质量的较量,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是教师服务地方的贡献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满意度。

面向未来,张兵表示,学校明确了“两创两升”中长期发展战略,将“创建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设更多硕士学位授权点”作为当下目标,以“升格大学、升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长远追求,在更高起点上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李艳玲 国亚妮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