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莹 王甜
清晨的阳光洒在南京兰园社区的街巷间,75岁的柏奶奶提着布包,熟门熟路地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到诊室,副主任中医师王袁元为柏奶奶把了脉,熟练地为她贴上耳穴籽。这样的便民场景,在江苏各地的五级中医馆里每天都温情上演。
近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级中医馆评估结果,新增86家五级中医馆正式上榜。截至目前,全省五级中医馆总数已达352家。这一数据印证江苏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实现新提升。
一份承诺的四年坚守
“我在这儿看了几十年的病。”柏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是“玄武区中医院”。这里离家近,隔三差五来把把脉、配中药,早已成了柏奶奶的习惯。
2007年乳腺癌术后,柏奶奶开始依靠中医调理身体。如今年事已高,又患有高血压、失眠等多种慢性病,她坚持按月来中医馆开药。“有时候听人家议论,说我们怎么就喜欢往社区医院跑呢,我就不吭声,心里却认准还是这儿贴心:医生态度好,遇事还耐心劝,我就图这份贴心。”这几年调理得当,柏奶奶面色也越发红润。
更让柏奶奶感动的是,她有时不便出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会上门,提供慢性病随访、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管理服务。王袁元医生每月都会上门为她把脉问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柏奶奶享受到的这些贴心服务,背后是江苏省连续四年持续推进的民生实事。自2022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并连续四年将其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转型升级。
“星级”馆里的特色服务
在江苏,中医馆建设评价标准分三级、四级和五级,其中五级为最高级别。各地中医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记者走访发现,各地五级中医馆各具特色。
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的苏州市三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有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等相关中医类科室。结合周边居民需求,该馆还推出了中医健康体重管理特色诊疗项目,通过中药、敷贴、埋线、艾灸、针刺等疗法,为居民提供个体化减重方案,调节血糖血脂就是热门项目之一。
完善的硬件设施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南京秦虹社区医院的中医馆面积达700平方米,中医康复科被授牌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之家”。中医馆建有独立的中药配方部、中药库房和煎药室,配备各类中医医疗设备10多种,可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0类38项。常备中药饮片340种、中成药281种,充分满足居民中医药就医需求。
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内,智能化中药房散发着浓郁药香。2024年,该院中医诊疗人次占全院42%,满意度从85%提升至95%。“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防病。”院长沈江涛说。
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发展骨伤科特色,开展“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家门口的“名医堂”
“在家门口就能挂到专家号,又方便又便宜!”柏奶奶对此赞不绝口。她曾因乳腺癌术后调理需要就诊,通过医联体通道,在社区就挂到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医师霍介格的号。
“我特别怕去大医院,舟车劳顿不说,专家号也很难挂。现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看上大专家了,这在以前真不敢想。”柏奶奶这番话,道出许多居民的心声。
这种便利得益于江苏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举措。在张甸镇中心卫生院,医院长期聘请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徐州矿务局总医院等三级医院的中医专家坐诊;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与7名三级医院专家建立合作关系,每周轮流坐诊,居民可以按需选择。
五级中医馆的建设,不仅让居民看病更方便,更让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基层焕发新的生机。在张甸镇中心卫生院,鲍桂林主任的诊室外总是排着长队。作为“鲍氏中医内妇科疗法”第六代传人,他传承的这项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近200年历史,现已申报姜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鲍主任医术高明,让我重获健康。”患者王先生感慨。他因上腹胀痛、食欲不振、身体消瘦前来求医,经过鲍主任的精心治疗,现已基本康复。“鲍主任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给我很大的信心。”
在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运用梅花针叩刺,配合祖传验方“益黄膏”外敷及中药汽疗熏蒸,成功治疗柏奶奶丈夫的带状疱疹。“这里的皮肤科确实是省级特色科室!”柏奶奶现在逢人便推荐。口碑传开后,不少来自周边乃至邻市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五级中医馆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如今,江苏已经打造了一批中医特色优势鲜明、专业服务能力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样板,基层等级中医馆已成为人民群众感情深厚、高度信赖的家门口的“微型中医院”。全省已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三级、四级、五级中医馆分别达到661个、440个、352个。这些“明星科室”,成为“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惠民品牌,让优质中医药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