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以科创为笔,绘写新质生产力“实景图”
2025-11-07 10:00: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以创新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最硬核的支撑。中国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在锡出机,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平台“神威·震泽之星”系列产品在锡发布,我国第一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在锡交付……无锡以科创之笔,绘就可观可感的生动图景。

“十四五”以来,这座百年工商名城持续激活深植于血脉的科创基因——不仅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更凭借持续领先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多年稳居全省首位。从系统构建创新生态,到加速崛起科技高原与高峰;从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到全链条打通成果转化路径,无锡正精心绘制一幅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的“实景图”。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5》显示,无锡高分跻身全国前十,再次以实力交出一份亮眼的科创答卷。

【故事】 11月2日下午,一缕精心调制的香气从江南美湾研究院的实验室悄然飘出,循着伯渎河的柔波,缓缓漫入河畔的文化中心。法国格拉斯香水学院建校以来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毕业生调香师,携实验室精选香材,以文学经典《小王子》为灵感线索,在江南水岸编织出一场科技与人文、嗅觉与听觉的浪漫对话。

这场香气之约,缘起于一年前格拉斯香水学院中国校区落户无锡美丽健康产业园的决定。作为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的最新组成部分,该产业园于今年早春投入试运营,迅速汇聚起戴可思、瑞霆生物等二十余家实力企业。江南大学倾力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江南美湾研究院”,成为驱动该区域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上月,美丽健康产业园更与中法化妆品协会、法国百年香水世家花宫娜以及法国沙龙香品牌时光馥完成签约,悄然埋下一颗孕育芬芳未来的种子。

时间回拨至五年前。2020年4月,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全面启动运营,迎来首批入驻企业。自创立之初,园区便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高位目标。五年间,企业数量已跃升至近300家,跑出13家“准独角兽”、35家“瞪羚企业”与86家高新技术企业,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伴随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园区陆续引入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等重点平台,助力企业跨越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瓶颈,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跃。

“从创新源头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化推进与生态圈塑造,创新生态的构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过程。”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董事长、总经理匡宏全程参与并见证了园区四大创新生态圈——创新医疗、特殊食品、美丽健康与未来产业的逐步成形。如今,他正将目光投向AI制药、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沿着“十五五”规划的指引,探索未来产业如何释放更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解析】 2020年9月,《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发布,拉开了这座城市系统性构建科技创新格局的序幕。随着规划落地,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霞客湾科学城等一批特色科技新城如春笋般拔节生长。如今,130多个建成投用的科创载体星罗棋布,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正是其中之一。它五年来的成长轨迹,恰是“十四五”期间无锡以创新为底色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在这片创新的土壤上,无锡持续以科技赋能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硬核支撑。走进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并肩而立,为企业研发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底气”。放眼全市,4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已基本覆盖“465”现代产业集群,4家由我市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以上创新中心先后落地,一个以实验室为引领、高水平研发机构协同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正逐步成形。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角,始终被置于无锡创新生态培育的核心。五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4030家跃升至7341家,净增数量超过3000家。正如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培育出和誉医药、阳光诺和等上市企业一样,自2020年以来,全市近九成新上市企业都来自高新企业“科技圈”。此外,无锡还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资源组建了60个创新联合体,让各个产业链在“抱团”中实现协同突破。

在关键技术攻关的道路上,无锡不断迎来“首个”与“第一”的硬核突破。今年7月,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企业迪哲医药研发的创新药“舒沃哲”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美国食药监局批准,成为我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就在迪哲攻坚创新药的这几年里,无锡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包干制”组织实施了近200项基础研究项目,坚定推进着“从0到1”的原创探索。

为推动科技成果顺畅转化,无锡致力于打通全链条“绿色通道”。今年3月,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与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携手孵化的深脑科技注册落地,将目光投向极具未来感的脑机接口领域。为进一步激活转化动能,无锡系统布局了11家概念验证中心与6家中试平台,并于今年7月出台《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以12条硬核措施支撑科技成果走完“最后一公里”。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持续革新。2024年11月,无锡高规格组建市委科创委,统筹提升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探索的“先导预研+拨投结合+科创基金”模式,正逐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在资金端,总规模100亿元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成功落地,120亿元的4只政府专项基金完成组建,全市注册基金规模已达6000亿元。其中,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超100亿元的配套基金,默默为顶尖团队与创新研发提供“耐心资本”的支撑。

“点上求突破、链上全覆盖、面上强支撑,加快形成‘高峰引领、高原支撑’的创新生态。”新起点上,无锡将继续聚焦科技制高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推动企业、院所、政府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全力塑造更多科创高峰与高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力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朱冬娅)

【点评】 “十四五”以来,无锡以硬核数据诠释着“科创高地”的实力,奏响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强音。这座工商名城创新动能勃发的无数鲜活样本,为“十四五”时期无锡科产深度融合写下了精彩注脚。

技术突破的密集涌现彰显科产融合深度。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首次在国内实现晶圆级光子芯片工艺的闭环整合,填补了国内高性能薄膜铌酸锂器件制造的空白;极电光能9次打破钙钛矿组件效率世界纪录;迪哲医药成功开发全球首个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创新药……一项项尖端科技成果的涌现印证了无锡“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的扎实成效。

平台载体的崛起始于创新机制的突破。近年来,无锡系统布局了11家概念验证中心、6家中试服务平台,引育科技企业净增超3000家。这种“政府搭台、载体支撑、全球聚智”的生态,集中展现了无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

产城人文融合的深化让创新更具温度。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科产城人”生态逐渐成形,企业员工卡可通刷食堂与商业网点,产业产值与周边消费同步增长。这种“创新有平台、成长有服务、生活有品质”的环境,正是无锡全市227万人才总量背后的吸引力密码。

从单一集群到产业高地,从技术跟跑到积极领跑,无锡科技创新的五年蝶变正是科创条例护航、载体建设筑基、人才政策赋能的必然结果。当这样的创新细胞遍布太湖湾科创带,无锡迈向“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周及真)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