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如何让沉眠于纸面的专利,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真金白银”?徐州用一套漂亮的专利转化“组合拳”给出了答案。近年来,我市以高价值专利培育为“点火器”,全面点燃创新引擎,让一批批创新成果跨越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鸿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织密网络让创新“沃土”生金
过去,专利申报可能只是研发的“终点站”;如今在徐州,它已成为创新全流程的“导航仪”。通过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徐州精准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开沃汽车等高校和企业,构建了一个个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
从智能机器人的灵巧手臂,到守护城市安全的火灾精准防控系统;从新能源汽车的“数字底盘”,到变废为宝的氢碳融合技术……这些示范中心如同一个个创新支点,撬动的是从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到市场运营的全链条变革。目前,全市已建成35家这样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它们如同星星之火,在工程机械、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形成燎原之势。
绿色通道让创新快速“变现”
创新速度决定市场先机。为了给企业创新抢时间,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超级绿色通道”,拓展专利预审服务范围,效果立竿见影: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缩短至2个月,比常规渠道快了20个月。
“原来要22个月才能拿到的发明专利,现在60天就授权了。”江苏四方清洁能源装备公司新品锅炉上市前夕,专利布局尚未完成,仿冒风险极大。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四赴企业“把脉”,通过专利预审“绿色通道”,两件核心专利火速获批,既堵住侵权漏洞,又为企业抢下“锅炉以旧换新”亿元市场。
“我们通过预审通道,从申请到授权只用了不到11天,这速度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今年5月份,徐州市三森威尔矿山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矿山车辆空间界限的扫描识别装置及扫描识别系统”,为了确保其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得到保护,公司向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交了专利快速预审需求。预审员对申请文件进行了细致的初步审查,协助申请人对申请文件进行完善,企业11天即获得授权。
正是这样的“徐州速度”,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超过六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得以快速“变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知产变“资产”
专利的价值在于应用。徐州深知此理,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联姻”,让“纸专利”变成“钱资产”。通过精准的供需对接,全市已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近53亿元,有效破解了科技企业“抱着金饭碗讨饭”的融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数据知识产权制度试点的先行地区,徐州已经成功登记107项数据知识产权,其中88件已成功通过审查获得授权证书,并在全国率先许可应用于高校。我市还制定了《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规范》地方标准,为规范化的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徐州某商业银行在整合个人贷款、客户画像等数据时,市知识产权局派驻专家团队全程协助,从数据合规性审查到材料撰写,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最终助力其成功登记5项数据知识产权。这不仅帮助银行规范了数据管理,还为其在信贷风控、精准营销等场景中提供了法律保障。
下一步,我市计划将高价值专利培育的火种播向通用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前沿领域,同时全力构建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流通—跨境流动”全链条生态,让知识产权的“活水”畅流于每一个创新园区,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以高价值专利助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