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汉风浩荡,文脉绵长。作为江苏“吴韵汉风”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壮丽篇章,汉文化始终是徐州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第三届汉文化论坛上,这一文化底蕴得到了充分展现。
本届论坛由徐州市委、市政府主办,于11月4日至5日成功举行。日前,论坛组委会在总结论坛成果时评价,论坛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聚焦汉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时代价值,通过多元形式打造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科技含量与传播广度的文化平台,为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视野、新路径。
紧扣时代,创新文化阐释新表达
本届论坛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始终,通过一场主论坛、四场分论坛的精心设计,涵盖数智传播、文明互鉴、文博考古、文脉传承四大核心议题。论坛深入挖掘汉文化中“革故鼎新”“和合包容”“大一统”等理念与当代价值的连接点,系统阐释了汉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基石作用。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徐州汉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其在汉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一致认为,徐州作为汉文化发祥地与集萃地,在推动汉文化系统性研究、创新性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考古成果溯源文明发展,分论坛“汉家陵阙:狮子山楚王陵发掘30周年暨汉王陵考古成就”,多位权威学者肯定了“汉代四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玉)的新提法,从全国视野论证了其在汉代文物序列中的顶级水准,有效推动理论研究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认知与文化认同。
“徐州对汉文化非常重视,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汉文化论坛。本届论坛针对徐州实际设置主题,围绕徐州汉文化的资源、价值、内涵以及禀赋深入探讨,对汉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照建说。
数智赋能,打造文化传承新范式
科技为笔,历史为卷。本届论坛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汉文化的展示、传播与研究环节,展现了文化传承的现代形态。主论坛开场运用“全息纱+AI数字人+裸眼3D”技术打造沉浸式视听盛宴,复原汉高祖刘邦形象,实现跨越两千年的“数字相见”。
多项数字化合作项目集中发布:中国国家版本馆与徐州市文广旅局联合发布汉画像石数字化合作项目,南京大学发布徐州古城数字图谱建设项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与徐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发布汉文化网络文学专题创作扶持计划。项目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聚焦汉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价值,向世界展示汉文化的精彩。
聚焦探索数智传播新路径,分论坛“大汉天声: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分享了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两汉文化数智传播的在地化情况,通过场内“汉风徐来”主题展与场外“彭城七里”数字体验馆联动展示,构建起“数字保护—智能传播—沉浸体验”的全链条传承新模式。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总经理郭利群感慨:“在论坛上感受到汉文化的博大精神。给我更深印象的是,汉文化在徐州是活的文化,在当下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它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当代的创造,与市民的生活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国际视野,构建交流互鉴新格局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本届论坛致力于提升汉文化的国际叙事能力,设置了全球文明对话议程。国际知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在主论坛发表题为《西方对中国和谐理念的思考》的演讲,围绕汉字“和”阐述了世界需要从中国智慧中汲取的启示。
探求汉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路径与价值共鸣,分论坛“汉风远扬:汉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鉴”的与会学者,从汉代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关键角色、汉文化发展出农业文明的新高度、汉画像石是文明互鉴的窗口、用汉诗翻译讲好中国故事等多个角度,解析了中华文化在开放包容与其他文明互鉴共荣的多种路径。
“在全球化与文明互鉴的今天,汉代对古代文明的实践仍具启示意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授徐兴无认为,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对其精髓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唯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方能在多元文明并存中实现传承发展。
在国际传播方面,本届论坛通过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围绕数字人刘邦、彭城七里、论坛开幕等核心亮点,以多语种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发布系列内容25篇,形成了持续性的海外关注,为“让世界看见汉风之美”开辟了有效路径。
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
论坛注重推动学术成果从“纸面”走向“地面”,实现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有效嫁接。现场发布的汉文化网络文学专题创作扶持计划等三项重要合作项目,均具有明确的落地导向和产业潜能,为汉文化的IP化、场景化和产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论坛推动汉文化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分论坛“大汉文章:汉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更新”深入探讨了汉文化基因与现代城市建设的融合之道,彰显了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价值。
设于论坛会场外的“汉风徐来”主题展,集中呈现了徐州非遗传承人与青年设计师以汉代文物为灵感打造的剪纸、泥塑、汉绣等文创作品,立体彰显汉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独特韵味,让古老汉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展现传承与创新的活力。
创新传播理念与方式,论坛构建了“主流媒体引领+社交媒体造势+国际传播赋能”的全方位传播矩阵。截至目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刊播相关报道超过360篇(件),全网总阅读量超过1.3亿次,实现了“场内精彩”到“场外火爆”的转换。
据悉,徐州将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乘势而上、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汉文化的研究、传播与转化,推动汉文化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