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唐筱葳 王 舒 吴海涛
都说村里的好东西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可淮安不少村偏要拆了这层“闺门”。有机稻米、农家酱菜、富硒葡萄……一批乡间土货靠着找对“身份证”、穿上“靓衣裳”,成为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的“金疙瘩”。
地标认证“提身价”
“这米蒸出来,满屋子都香,煮成粥能挂住勺!”涟水县皂角村的有机稻米地里,村民捧着刚收的“同心米”,话里全是骄傲。这份底气,来自72项有机指标的“通关证”——2024年11月,“同心米”拿到了涟水县村集体经济组织第一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一下子成了超市里的“高端货”。
为了这张证书,皂角村下了真功夫:请南农大专家盯着,土壤、灌溉水、稻谷,每项指标都反复测,就连有机肥都要查清楚来源。现在,“同心米”按订单种,南京、无锡的客商提前交订金认养,每亩地产值达4500元,是普通稻米的两倍多。村党总支书记张坤笑着说:“以前种稻看老天脸色,现在靠‘有机’吃饭,这证书既是稻米的‘身份证’,也是村民的‘定心丸’!”
淮安区沿荡村的富硒特产,也靠“特色标签”翻了身。当初拿到土壤检测报告,发现土里富硒,村党总支书记刘春志眼睛一亮:“普通葡萄5元一斤,富硒葡萄能卖30元,这就是价值!”村里立马找企业合作,在富硒地里种葡萄、莲藕,还做出了富硒藕粉。一到收获季节,城里游客开车往田里跑,抢着买新鲜的,周边农家乐也跟着火了。
作为“岔河大米”的主产地,以前洪泽区唐圩村是“为他人作嫁衣”:大米被收购商低价收走,人家贴个牌就卖高价,村里啥好处没捞着。2022年,村里换了思路,找农业科技企业搞“村企共建”,从选种、种地到加工,全链条盯品质,严格按照“岔河大米”地标标准来。
现在不一样了:符合地标标准的大米根本不愁卖,还带动村里办起了民宿、搞起了采摘。游客来村里,既能吃到新鲜大米,又能体验种地的乐趣,“岔河大米”地标成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直播带货“聚流量”
“家人们快看!这是咱沿河村的‘魏婆婆酱菜’,老手艺腌制,没有一点添加剂!”镜头前,盱眙县沿河村的村干部拿着酱菜瓶,边吃边吆喝。这个由5个村干部组成的直播团队,2024年通过“沿河村助农”等抖音号直播了106场,吸引观众102万人次,销售额超20万元。
去年12月,一场直播刚结束,三辆大货车就开进了村里,一下子拉走三车大白菜,每公斤给的价钱比农贸市场还高0.2元。村民围着货车笑着说:“菜在地里就卖了,还能多赚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盱眙县白虎村,直播带货成了村干部的必备技能。村党总支书记邱建超出镜拍了6条推介视频,吸引15万人次观看。村里还培养了3个“红色主播”,用方言讲草莓、西瓜的故事,接地气的形式吸引了不少粉丝。
2024年,白虎村开展了10场助农直播,8家农户和企业靠直播打开了销路。邱建超说:“直播不只是‘卖东西’,更让城里人看到咱们的农产品是怎么生长的,建立信任才是长远的事!”
洪泽区沈渡村的“景区+直播”模式,思路更巧。村里借助白马湖“向日葵的故事”景区的热度,把废弃的养殖看护房改造成直播间,主打“共享菜地代种代养”模式。游客来景区观赏向日葵,顺便在直播间下单无花果、藕粉,村里安排村民拣选、打包,让在家的老人和妇女也能赚钱。村党总支书记陈宇说:“我们直播不只是卖货,更是把景区的人流变成农产品的销量,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买!”
特色集群“创品牌”
淮安区头桥村的“荷藕+水产”集群,把“水洼地”变成了“品牌高地”。村里靠着7685亩水域,整合1490亩水面搞青虾养殖基地,1781亩耕地探索“藕虾共生”模式,还注册了“喜旺”品牌,生产藕粉、荷叶茶等深加工产品。
为打响“喜旺”品牌,村里在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招标,寻找合适的承包方;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提升养殖技术;统一对接山东、湖北的批发市场,让农产品卖得更远。2024年,“喜旺”荷藕通过品牌认证,进入商超,比散户的销售价格高20%。如今,村里靠藕粉加工和电商销售,一年增收18万元,还带动2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涟水县范荡村主打豆制品生产。村里整合3个豆制品生产大户,注册了“南小千”区域品牌,探索“统一提供原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卖货”的“三统一”模式。为了确保品质,村里邀请农业专家上门,从大豆选取到加工环节进行全面指导。2024年,生产豆制品约1万公斤,毛利润达35%。
村里还兴建了“金福源”榨油坊,通过“订单种植+定制加工”模式,与5家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让“南小千”成为集粮油和豆制品产品的综合品牌。
淮阴区大福村的“农旅融合”集群,把“小农业”做成了“大品牌”。村里建设集葡萄园、水蜜桃园、垂钓园于一体的“大福田趣园”,将其打造成“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对接城区30多所学校开展研学活动。为了打响“大福田趣园”的知名度,村里注册了专属商标,生产葡萄汁、桃罐头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2024年,“大福田趣园”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单是亲子采摘、农耕体验就让村集体增收30万元。更让人高兴的是,借着“大福田趣园”的品牌影响力,村里还招引了恒创包装、亿口福食品等14家企业,通过税收分成、服务入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0万元。如今的大福村,成了城里人周末打卡的好去处。
乡土特产不缺“好品质”,缺的是“好包装”“好渠道”“好口碑”。当越来越多的村庄懂得用品牌思维经营农业,就能把“土宝贝”变成“紧俏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