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帅
从云龙区的“党群e家通”到鼓楼区丰财街道的信息化平台;从铜山区潘楼村的数智蝶变,到贾汪区智慧“村务”的积极探索……徐州正以实际行动诠释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将数字化赋能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探索,持续打造一批数字化场景应用,引领基层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搭建数字平台 构建基层治理“智慧中枢”
在云龙区,一款名为“党群e家通”的数字平台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中枢”。它将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深度融合,构建起“数据驱动、协同共治、减负增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平台精心设置的“你拍我办”“直通12345”“一键办事”等七个功能模块,实现了群众诉求的即时响应与高效办理。
“以前遇到问题,得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只要在手机上拍张照片上传,问题很快就能解决。”家住云龙区书香苑小区的张阿姨对记者说。
不久前,张阿姨通过“你拍我办”模块反映了小区地下车库排水不畅的问题。社区联动市政部门,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管道疏通,并公示了处理过程。这种“群众点单、平台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党群e家通’平台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群众需求,及时调整治理策略,实现了从‘行政独白’到‘多元共治’的转变。”云龙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提升基层治理效率的同时,更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鼓楼区丰财街道则通过“智慧鼓楼”“三个公共”“四项集成”等科技化平台,搭建起“街社网”三级互联互通的指挥平台,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快速流转与高效利用。
“我们街道整合了17个多网共享平台、4类数据分析平台和4组可视化管理平台,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丰财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文慧介绍,“现在,我们通过一个指挥调度平台就能掌握全街道的实时动态,无论是调解矛盾纠纷还是排查安全隐患,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
此外,该街道推行的“网格调解”工作机制,依靠网格员和微网格员在最前端发现上报矛盾纠纷,定期会商研判,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
多元共治格局
激发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走进铜山区三堡街道潘楼村,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这个传统农业村庄的面貌。200余套智能感知设备如同村庄的“神经末梢”,实时上传着大气环境、河道水质等数据,构建起“乡村数据一张图”,实现治理维度、服务维度和数字维度的全面提升。
“现在,我们村里的环境监测、党建活动、民生服务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村民们也通过‘民意小程序’积极参与村庄治理。”潘楼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张衍刚自豪地说。
该村上线的“民意小程序”设置了“建议”“论坛”“邻里圈”三大互动板块,已累计收集民生诉求300余条,办结率达100%,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此外,潘楼村还首创了“留守儿童七彩生活”关爱系统,通过“智能手环+线上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成长方案。留守儿童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这个系统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也让家长更放心。”数字技术让乡村治理更加精准、高效,也更加有温度。
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作为江苏省智慧社区建设特色应用试点单位,通过开发智慧社区特色应用小程序,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议事、村书记信箱等栏目搬上了手机,畅通了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
“这个小程序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可以随时查看村里的财务公开情况,还能直接给村书记提建议。”马庄村村民赵大爷笑着说。该小程序不仅提升了村务透明度,还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基层治理“温度与精度”
在鼓楼区丰财街道,数据共享与一网统管“双轮驱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该街道在产业园区建成了“丰财街道香山汽车城行业调解室”,成功指导多家企业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创新构建“云端调解”模式,利用视频连线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调解。
“通过‘云端调解’,可以及时化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丰财街道办事处综治中心主任邱怀传介绍说。该街道还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形成了“一网统管”体系,实现了全域可视化指挥调度与重点区域智能分析,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
在潘楼村,今年投入的智能健康手环项目,为独居老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了精准帮扶和温情守护。一旦手环监测到异常数据,网格员将在10分钟内响应并开展紧急救助。此外,潘楼村还建立了“15分钟服务圈”,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通过积累健康数据,该村还为村民建立了个性化健康档案,有效提升了慢性病管理效率。
面对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广阔前景,市委社会工作部将鼓励和引导各县(市、区)择优培育智慧社区建设综合试点,因地制宜开发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特色应用场景;将加强对试点单位的跟踪指导和日常管理,总结推广试点建设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努力从制度机制等方面巩固提升、推广应用,积极提升智慧治理水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