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出炉,擘画治水新蓝图
2025-08-20 09:05: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讯 近日,我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洪涝无虞、 量质齐增、亲水宜居、智慧赋能、安全高效”的现代水网。“这意味着我市治水将锚定生态、绿色和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河湖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城市发展韧性,为‘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已建成太湖、 长江、圩区等堤防2400余公里和760余座水闸,流域防洪能力逐步向100年一遇过渡,区域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左右。长江沿线通过新建、改建水利枢纽和泵站,去年排涝动力增至538立方米/秒,是2016年的3.7倍。太湖、长江“双水源”供水管网系统不断优化,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个备用水源地均已完成标准化建设。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仍存在,导致涝水东排出路不畅、运东防洪城市大包围外半高地外排能力不足以及宜兴洪水下泄不畅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涝风险。太湖流域水质亦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仍需要进一步压减源头污染排放、加强河网连通。

筑造防汛减灾网,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是现代水网规划的第一个“良方”。根据防汛排涝“把脉”结果,我市将加快加高加固长江和大运河等堤防,并扩大北排长江能力,畅通东排望虞河以及与太湖相连的河道。预计10月全线开工的武澄锡虞中片沿江排水河道工程,将解决北排长江的主要通道——白屈港淤积严重、岸坡破损、堤防护岸沉降等问题。“工程预计到2028年完成,将整治白屈港及沿线河道49公里,以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改善锡澄地区水环境。”市水利局人士说。锡澄运河二级航道提升整治等工程也全力推进,以扩大运河洪水出路,进一步增强区域遭遇长江高潮位顶托的应对能力。烧香港等入太湖河道,以及对涝水有调蓄作用的滆湖等湖泊等也将全面整治,筑牢防汛屏障。

织造水资源配置网、打造美丽幸福河网,是我市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的“不二良方”。“我市虽然水网密布,但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仍需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强化取水许可管理,以及农业、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减排。”市水利局人士说。我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虽然连年保持85%以上,但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今后将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沿江、沿湖、沿路和沿河绿色高端、低耗水高产出产业布局。以江阴建集中式工业水厂为试点推行分质供水,循环水利用、废水回用等技术和设施加快推广,将使工业用水更科学、高效。到2030年,要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5年下降10%的目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强供水管网建设和养护等举措将深入推进,以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将河湖治理与老城区改造、积水点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相结合,使水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联动推进,是今后美丽幸福河湖建设重点。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稳打稳扎推进,大运河等一批河道将加紧开展清淤、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源涵养等,重塑滨水品质空间。至2035年,我市要基本实现美丽幸福河湖全覆盖,并对河湖开展健康评价,使河湖实现“常美”。

治水,需科技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市科学治水之路不断拓宽,建成了市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视频监控和高空鹰眼系统,对重点河段进行24小时监控,结合无人机、无人船等进行水质监测。防汛防台秒响应应用场景投用2年后反响良好,有效提升了应急叫应速度和防范台风暴雨的能力。围绕提升治水效能,我市将加快完善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预报体系,增设水文、水资源等监测站点,完善巡堤查险监测预警系统等,使水网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更精准、智能。

(朱雪霞、实习生 赵伊阳)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