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扬卫萱 记者 丁云 王诗韵
8月14日中午,邗江区公道镇街头,地表温度突破42℃,76岁的王大爷突然栽倒在滚烫的柏油路上。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分站的警铃响起,电脑屏幕弹出实时调度信息,随即开启了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市二院急诊科副主任陈忠琴在急救分站内紧盯电脑屏幕,“昨天处理10单急救任务,最密集时半小时就有一单。”她身后的电子屏滚动着实时数据:8月14日8:01公道镇中风患者、8月13日23:31交通事故伤者……每条指令从发单到出车平均仅用时1分28秒。
“信息化织网,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以前电话调度常听不清地址,现在系统定位可以精准到‘米’。”陈忠琴指着车载终端介绍,这台重症监护型救护车堪称“移动ICU”:5G路由器实时传输患者数据,急诊科大屏同步显示生命体征。当天抢救一位高血压患者的过程被精确记录:5:50现场处置,5:57转运,6:09抵院——12分钟完成院前急救闭环。
将晕倒在马路上的王大爷送到医院,救护车驾驶员赵磊推开待命室的门,后背已浸出盐霜。“刚送完公道镇的一名老人,这是今天的第5趟了。”他洗了把脸,桌上尚未打开的盒饭已经凉透。
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分站曾是一处闲置旧房,作为民生项目,今年焕发新生。空调送着凉风、药品柜井然有序、信息化系统高效运作,警铃连接千家万户。它扫除了城北地区医疗机构的急救“盲区”,成为覆盖周边30万居民的“生命前哨”。数据显示,该急救分站运行5个月出车1433次,平均每天有近10次任务。赵磊说,最忙的一天,他24小时内出任务18次。
从填补盲区到织密网络,从汗水浸透的担当到科技赋能的飞跃,一个个医疗急救站点对生命24小时的守护,是一座城市护卫百姓生命安全的根基与温度。
市急救中心副主任俞宙介绍,今年我市新改扩建11个医疗急救站点(新建市二院、广陵区中医院2个站点及9个改扩建站点);新增15个急救车组,相应增加52名急救工作人员(含医生、护士、驾驶员及担架员);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急救站点实现全天候运行,让市民急救需求得到更充分响应。
硬件的提升直接转化为急救的效率:上半年,城区急救车平均出车时间缩短至1分43秒,较去年同期的2分26秒大幅提升;“120”平均呼叫反应时间缩短至13分22秒,比去年减少2分42秒。
冷饭没吃几口,赵磊又接到任务出发了。远去的急救车顶灯闪烁,这束守护生命的光,永远亮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