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协同连云港深化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
2025-08-11 09:13: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正喜

“连云港—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自今年初入选国家14个“国字号”集结中心以来,短短半年多时间,徐州枢纽地位、产业格局、开放能级均发生显著变化。

“以前是我们单打独斗,现在是‘双港联动’。”徐州陆港集团与连云港港口集团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建立重大项目库和评估体系,推动徐连海铁联运常态化运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最直接的获益是提升徐连海铁联运能力和水平,增强对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的辐射集聚作用,有利于铁路运力计划争取,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

有机组合,从区域节点跃升国家集结中心

连云港港的深水航道优势与徐州铁路枢纽的陆运网络有机结合,形成区域特色双循环发展模式。入选国家集结中心后,徐州铁路运力计划争取能力显著增强,班列开行频次加密、线路优化。

面对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两港联动开启多式联运新时代。5月31日,江苏首趟“一单制”铁水联运班列从徐州铜山铁路物流基地鸣笛启程,10个集装箱经连云港中转后直抵广州。这一创新模式以“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为核心,实现了铁路与水运的无缝衔接,全程运输时间缩短5天以上。

此次“一单制”班列的开行,不仅是连徐共建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以来在操作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全国多式联运体系优化的生动诠释。

今年上半年,徐州至连云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已累计发送货物突破600标箱,同比增长率接近3倍。此外,连云港片区还通过“港口功能前置”服务模式,将连云港港空箱前置徐州陆港,实现海运集装箱在陆港的预排及周转使用,这一应用为企业节约3至4天的空箱调拨时间,帮助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15%。

徐州常态化开行工程机械专列,连云港也通过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吸引回程货源,两地进一步深化连徐平台互联互通、港口共商共建合作,提升了区域物流活跃度。

截至7月底,徐州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同比增长超30%,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发运集装箱重箱近1万标箱,同比增长31.22%;7月单月发运量达2614标准集装箱,同比增长103.27%,创历史新高。

区域协同“一盘棋”,共享集结中心红利

依托集结中心,徐州加速构建“高端装备出口+战略资源进口”跨境产业闭环。徐工、卡特彼勒等龙头企业工程机械专列常态化开行,带动“徐州制造”批量出口东南亚、中亚、欧洲;回程班列搭载中亚农产品、欧洲汽车配件等战略资源,为本地制造业强链补链。

与此同时,徐州携手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城市,实现揽货体系全覆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苏北、皖北、鲁南、豫东等区域企业共享集结中心红利,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崛起,是徐州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淮海国际陆港货代运营中心已签约周边骨干企业95家,深耕工程机械、光伏等大宗物资运输需求,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淮海大宗物资集散中心也已完成规划许可与招标筹备。

淮海国际港务区与象屿集团、徐矿集团、招商局集团的合作洽谈稳步推进。淮海国际陆港供应链运营服务中心数字化平台二期交易额完成超10亿元,枢纽集聚效应持续增强;顺堤河港二期、国家储备煤炭项目等有序推进,徐州港口枢纽地位加速提升。

营商环境再优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我们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一站式’代办,建立‘一企一策’机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负责人介绍,针对本地产业特点,港务区通过“四个一”举措(即“一企一策、一单一档、一箱到底、一次结算”),助力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5%,通关效率提升30%。

淮海国际港务区今年实施质效提升年行动计划,培育枢纽经济。加快企业月度入规培育,打造体量大、质态优的枢纽偏好型企业,增强综合物流对GDP的支撑力。依托大宗物资交易集散中心,挖掘龙头企业需求,推动企业专列、冷链班列等特色线路量质齐升,构建高效集疏运网络。

同时,进一步落实苏皖鲁豫五市七县区合作协议,在资源配置、港口建设等8个领域实现协同发展,加速释放陆港枢纽平台效能。港务区还储备了一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项目,涵盖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冷链仓储等多领域,枢纽功能配套不断完善。

从区域节点到国家级集结中心,从交通枢纽到产业引擎,徐州正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新杠杆。未来,随着更多项目落地、线路开通,徐州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江苏乃至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贡献徐州力量。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