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梦雨 实习生 王小渔
什么是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善于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综合性问题,动手能力强,兴趣专注度高,勇于创新创造,是工程师中的佼佼者;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自主培育,全力推动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矿业大学获批建设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创新开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班……一系列举措背后,是这座城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迫切探索与深度布局。
如何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深化协同育人,让培养链条更贴合产业需求?
破壁 重塑体系,培育人才“孵化器”
走进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一场热闹的交流会正在进行。电脑屏幕上跳动的算法数据实时刷新,学生团队协作研发的医用电子产品已进入调试阶段。
“我们既要钻研硬件、软件和算法等内容,还要亲手设计电路板、编写程序,完成智能医疗器械的全流程研发。”创新班优秀学生代表何国豪告诉记者,“正是这些实战经历,加上在竞赛中积累的经验,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更有底气。”
近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走出了一条“医理工深度融合、产学研用贯通,培养‘影像+’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特色办学之路。
为响应国家“新工科”、“新医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等发展战略,依托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与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共建医工融合创新实验室,开展卓越医用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班,培养更多卓越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人才。
2020年,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学院以“精准影像与智慧影像”为中心,构建“1+3+3”协同发展模式,将医、理、工等多学科资源融合,校医企跨学科协同,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时梅林介绍:“我们在医用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深化模式改革,以医疗器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累计培养83名高素质人才。”
这样的积极探索在徐州并非个例。中国矿业大学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平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徐州工程学院联合企业开发实战课程,将产业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
从医学影像到智能采矿,从生物医药到工程机械,徐州正以学科交叉、校企联动、实战导向勾勒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这不仅让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需求,更为校企协同、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生
产教融合,贯通人才“新脉络”
高校的积极探索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而企业的深度介入则让这一培养链条更趋完整。
在煤矿智能化改造项目中,校企联合组建攻关团队,学生直接参与井下设备远程控制算法优化,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安全生产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已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试炼场”——通过企业真实场景,帮助学生解决真问题。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领域产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年学校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开展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高校,与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华润集团在智慧能源、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2023年加入“智慧能源”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积极参与“智慧能源”领域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主动对接“343”创新产业集群,与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对标《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实施意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区域示范引领效应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持续提升学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双向赋能。”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段晨龙表示,近五年,中国矿业大学与在苏企业产学研对接超200次,签订超7亿元横向科研合同额,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在服务中求发展,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学校科技创新与地方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创新资源、人才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徐州区域科创中心和教育中心建设。
赋能
反哺驱动,激活区域“强引擎”
当高校打开围墙、企业走进课堂、人才扎根产业,徐州正构建起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工科教育“纸上谈兵”的壁垒。
这种模式的创新性在于,人才培养精准锚定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大大提高产业适配度,以人才为纽带,实现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需求“就地解决”,打造城校共生的鲜活范本,为徐州建设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过创新班,学生提升了工程创新能力,竞赛打磨的成果还能促进产业化。从甲状腺结节智能诊断系统到肺癌早筛技术,这些源自临床需求的项目,有的正转化为医疗方案,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院长李菁菁满怀信心地表示。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与南京巨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山东麦德盈华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医疗机构、企业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5个联合实验室与教学平台,打造“校—地—企—医—所”协同育人新平台。
在此模式下,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国赛及全国影像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大赛等专业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50余项;建院至今,已培养了6000余名医疗卫生领域人才,成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蓄水池”。下一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将充分发挥医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加速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面向医学影像行业的卓越医师、技师和工程师。
近年来,徐州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全方位反哺产业转型发展。
在徐州,卓越工程师不仅是技术攻坚的先锋,更是城市发展的“合伙人”。当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速转动,这座老工业基地正锻造出奔向未来的硬核竞争力,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加速前进。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徐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统筹资源,搭建高效共享平台,推动各方在优势互补中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徐州方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智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