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微
仲夏时节,珠江之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热潮奔涌。南下,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徐州持续拓展开放新空间,开启合作共赢新篇。
7月1日至3日,市委书记宋乐伟率队奔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拜访重点企业、洽谈项目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的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徐州聚焦招商引资“头版头条”保持猛攻态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帅,躬身招商一线,带动全市各板块持续掀起抓招商、上项目的热潮。秉持“量质齐抓”原则,优化招商策略,聚焦优质中小项目精准发力、攻坚重大项目实现突破,以招商引资新成效拼出经济发展新气象。
数据见证成效:一季度,全市新签约项目174个,协议投资613.1亿元,利用外资项目5个;与去年同期相比,项目数量有所增长,投资体量增长18.4 个百分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显著、创新要素汇聚,是众多央企、国企及头部企业总部的聚集地。
瞄准一流,朝高处攀。徐州将目光投向这里,把粤港澳大湾区视为提升开放能级、寻求战略合作的关键区域,更是徐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引力场”。自2019年以来,徐州代表团已先后20余次南下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精准招商,比亚迪、深圳优必选、华强方特乐园、三诺电子、锐驰新能源等上百个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先后扎根徐州,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徐州缘何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投资热土?
近年来,徐州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向“新”发力、向“质”前行,竞逐产业新赛道,攀登能级新高度,工业重镇闯出转型之路。
产业集群实力不断壮大,“343”创新产业集链成群,“5+X”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工程机械、绿色低碳在市场波动中稳健前行;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在转型中拔节生长;集成电路、高端纺织在集聚发展中增势迅猛。
产业强市步伐持续加快。去年,徐州净增“四上”企业1670家,4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跃居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市第34位。产业焕新升级成效斐然,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启动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获批省级智能制造工厂和车间56家、星级上云企业719家。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出4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徐州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规上企业“铺天盖地”的梯次培育格局,为产业协作、强链补链延链营造了良好生态。
伴随着一大批粤港澳大湾区项目落地徐州,徐州新一轮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去年11月,比亚迪与淮海控股集团钠离子电池项目签约。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这也是继前一年比亚迪与徐工集团在深圳签约动力电池项目后,又一百亿级项目花落徐州。比亚迪两次牵手徐州共建百亿级大项目,不仅是徐州持之以恒抓招商、拼项目的有力见证,也彰显了徐州接轨先进地区、共谋发展的战略定力。
去年底,锐驰新能源30万吨锂电池循环再利用项目落户沛县经济开发区。项目以锂电绿色物理法回收再造工艺为核心,规划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实现全组分、低成本、无污染、高性能锂电材料修复利用,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徐州打造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此次招商之行,徐州代表团带着精心准备的项目推介、饱含诚意的合作承诺,再次向大湾区发出共商合作、共谋发展的盛情邀约。将通过深入对接洽谈,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促进优质资源精准对接,持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潮涌大湾区,风劲好扬帆。徐州与大湾区携手同行,必将谱写更多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精彩篇章,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户,释放更大发展潜能,续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