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莎莎
投资,是观察经济韧性与潜力的关键窗口。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2025年一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9%,位居全省第三位。
稳投资就是稳增长。徐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如何推动经济驾辕稳行、蓄势跃升?其投资结构有何变化?未来投资走向如何?一季度数据给出了答案。
稳根本
以工业之新壮发展之势
工业稳则经济稳。在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工业始终是中流砥柱,是撑起经济大厦的坚实脊梁。
一季度,徐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9%,占工业投资的95.3%,为稳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的背后,是徐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成果。
走进今年刚正式投产运营的江苏畅铭汇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个个机械臂正在精准组装汽车转向系统。
数字孪生技术让该企业的产品不良率降至0.5‰,150万套各类车用高端转向器的年产能,不仅服务于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龙头,更彰显着“徐州智造”的硬核实力。
在徐州的工业版图上,一场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特征的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借助5G+工业互联网技术,金博智能关键机械零部件制造项目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苏标新能源专用车辆项目开发的专业环卫车已在多地投入使用;新塑绿色环保材料项目采用高分子石塑合成技术,生产的仓储箱、置物箱等,在防水、耐磨、承重、阻燃及循环利用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纸质包装……
如同机械臂精准的焊接轨迹,徐州以工业投资推动产业链韧性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显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在31个制造业大类中,实现正增长的占比达到了64.5%,专用设备制造业更是以6个百分点的强劲拉动,印证着工业城市的硬核实力。
根基稳,则百业兴。如今,徐州工业版图上,既有诸如徐工集团等“大象起舞”的壮阔,也有新兴企业“蚂蚁雄兵”般的活力。下一步,徐州将聚力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持续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打造一批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
添动能
以创新之翼拓发展之境
动能强劲,发展才能稳中有进。在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创新正成为驱动增长、引领未来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徐州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从一季度的投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343”创新产业集群带来的强大驱动力,以及徐州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
“343”创新产业集群一季度完成投资432.87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较全市投资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达53.6%,犹如一组动力强劲的引擎,驱动着徐州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从细分领域看,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高端纺织和工程机械三大主导产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同比分别增长56.1%、18.5%和54.9%,对“343”创新产业集群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14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的逻辑不仅体现在产业赛道选择上,更深入至要素配置的“骨髓”。
当前,徐州正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徐州光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实现光电传感技术的国内突破。
日前,该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芯片级微型光谱仪”,上榜2024年度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获奖名单。其投资5000万元的光引光谱传感器研发生产项目更是徐州2025年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之一。
“硬科技”的投资偏好,体现了徐州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长远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在库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项目中,主要集中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展示着徐州正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强支撑
以项目之进固发展之基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翻开徐州重大项目清单,有两组数据引人注目:一季度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212个,同比增加46个;5亿元以上新入库项目完成投资增长54.9%。
这不单是数字的简单叠加,更是发展能级的跃升。
细数这些重大项目,不仅投资强度大、涉及的新兴产业多,而且科技含量高、建设速度快。
在深圳市光因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徐州高新区的生产基地,钙钛矿光伏电池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不久前,该生产线仅用29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设备搬入到全线贯通,刷新了行业纪录,为徐州项目攻坚突破写下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呈现出“起步即冲刺”的良好态势。其中,16个计划新开工省级项目中已有9个顺利开工,开工率达56.3%。
项目建设的加快,离不开要素保障的精准度。“拿地即开工”的徐州速度,折射出“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服务革新。
在审批环节,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一件事”集成服务,将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在项目建设现场,专项服务小组带着服务清单逐一销号;9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在徐如归”的投资温度。
如今,这种“服务力”正在转化为“投资力”。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5%,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8.1%,上拉全市投资增长5.7个百分点。
今天的投资热土,必是明天的产业高地。从9.9%的工业投资增速托举“制造强市”脊梁,到“343”创新产业集群以13.2%的强劲增长开辟新赛道;从数字经济项目抢滩未来产业,到民间资本78.1%的占比彰显市场信心……徐州正以战略性固定资产投资的精准落子,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书写新时代的“大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