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绘就农业好“丰”景
2025-09-24 09:00: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场活动在锡山区严家桥村举行。现场有来自全省13个城市的“苏农优品”丰收季大市集、农业非遗表演、“青绘乡村”推介等环节,吸引近千名市民参与丰收“盛宴”。比普通大米提前约1个月上市的“锡山大米”、真空包装的甘露青鱼、清香甜美的鸿山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展销摊位前,更是一拨人刚走、一拨人又围上,有人还当场下了意向订单。“农产品俏销,源于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科技赋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

农机装备持续“升级”,农用无人机年均增长19.7%

“甘露青鱼”展位前,市民陈老伯摸了摸长约90厘米、覆有真空包装的青鱼:“都说甘露青鱼好,我怎么晓得它是科学养殖的呢?”展销人员小蔡笑着介绍,甘露青鱼产业园生产实施“一鱼一码”,每条鱼从鱼苗来源、做了哪些检验检疫、吃了什么饲料等信息都记录在溯源码里,一扫外包装盒上的溯源码就能了解。这两年,他们还引入了无人机用于鱼病防治和水质改善。一个12亩的鱼塘,以前要2个工人、一条船花一小时才能完成生物制剂投放,现在无人机3分钟就能搞定。

可喜的是,我市农用无人机已在上万亩粮食、果树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展施肥打药,已由2022年的390台增长至今年的669台,年均增长率19.7%。带有辅助设施、比传统插秧方式减少一个人工的插秧机,一起开展施肥和插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激光平田整地机等高效农机也越来越多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全市已因地制宜推广智能农机装备3969台。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农业要强,首先农机要强,近10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农机装备“升级”,投入资金超6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2022年以来,我市加大智能化农机推广力度,已建成“无人化”农场9个、省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21个,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11%,有力助推农业绿色、高效生产。

农业农村大数据四级互联,打好农业现代化管理“底座”

在“锡山大米”展区,几名市民拿着小罐装大米询问:“同样的水土和气候,你们的大米为什么能提早1个月上市?”展销人员小盖笑着介绍,这是苏南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辖的太湖水稻示范园生产的稻米,采用的是早稻品种“天隆619”和“苏香粳3号”,还有物联网设施“加持”,实现精准灌溉、施肥、除虫等,确保水稻早种、早收。

“以前技术员每隔7—10天查测一次虫情,有一定滞后性,不少农业基地农民更是靠经验种植,如今粮田有了物联网传感器,相当于农民有了‘千里眼’,能实时了解土壤温度、湿度、pH值,农作物的长势以及病情、虫情等信息,农田管理更高效。”羊尖镇农村工作科室负责人毕永明说。仅该镇农业物联网设施农田就约有1000亩。

当前,全市17个智慧农(牧、渔)场运行情况都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时展现。“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市—县’四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互联互通试点,我市4年来持续深化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监管、智慧农机综合监管等6个应用场景,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线上业务流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当前平台已汇聚涉农数据超47亿条,采集了700多张数据库表,月度数据共享超万次。

多渠道打通农产品电商经营堵点,上半年同比增16.24%

作为江苏省非遗和老字号,“宏凤脚踏糕”的展台前弥漫着怀旧的香甜,脚踏糕、月饼、麦饼等半个多小时就售罄。“我们坚持用天然材料做新鲜的、老味道浓厚的食品,近期苏式月饼一天卖出4000多只,比去年同期翻一倍,电商功不可没。”负责人沈静亚介绍。

他们不仅在抖音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参与直播电商活动,还通过建立脚踏糕专属社群,打造年糕IP“糕小九”“团十胖”等推动品牌发展。如今其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信息显示,农产品电商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各类网店,加上盒马、多多买菜等生鲜电商的快速扩张,以及京东秒送、淘宝闪购等即时零售业态的兴起,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仅上半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就达到33.2亿元,同比增长16.24%。

为加快农产品电商发展,我市对米、果等特色产业加紧布局冷链、物流等环节。仅阳山水蜜桃,今年在各自然村设立的便民寄递点超800个,形成覆盖全镇的冷链网络,专业快递人员超2500人,并配有水蜜桃空运、无人机配送等服务,提升了水蜜桃配送效率。针对常规电商销售模式下内容创新难等问题,阳山水蜜桃电商“销冠”陆钰琳则着手创办了“山里个山”乡创学院,目前已有近百名农民通过培训提升了电商运营技能。市、市(县)区也结合“新农人”培育加强农产品电商培训,推动数百名农产品电商销售人员提升了信息素质和营销能力。

(朱雪霞、实习生 张瑞欣 文/吕枫 摄)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