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泰州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42亿吨,同比增长2.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分别达6.8%和5%。
“在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量中,沿江港口完成了3.1亿吨,同比增长0.4%。”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增长量看似不太“亮眼”,但作为我市港口的“核心”,沿江港口的吞吐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二的“领跑地位”。
其中,稳坐泰州港口“头把交椅”的靖江港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完成吞吐量2.13亿吨,同比增长6.3%,创历史同期新高。
“靖江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撑。”靖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煤炭、矿建材料等五大基础物资占港区总吞吐量94.3%,扬子江港务等9家超千万吨企业构成运力“主力军”,为港区增长注入新动能。
近日,在扬子江港务码头,“国裕701”散货轮满载煤炭靠泊,“明叶58”轮紧邻卸载,现场一片繁忙。江苏扬子江港务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副经理陈磊表示,近期煤炭需求旺盛,公司前三季度完成吞吐量2621万吨,四季度将冲刺900万吨,力争全年突破3600万吨。与此同时,盈利港务码头以1599万吨吞吐量跻身靖江港前十,深国际码头则通过远程无人化操作技术,实现卸船效率大幅度提升,复杂天气下稳定运行能力显著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市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港已成为全市港口增量的新动能。前三季度,我市内河港这匹“黑马”完成了3207.5万吨的吞吐量,实现21.7%的高速增长。
10月25日,姜堰优力博国际港务(姜堰港)码头,40个装载水上运动装备的集装箱正装船运往上海港,并经国际航线直达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等欧洲枢纽港口。
江苏优力博国际港口物流集团董事长李冰介绍,自去年与上海港集团签署ICT(内陆集装箱码头)合作协议后,企业依托“一单到底、多式联运”模式,物流时效提升20%,综合成本大幅下降。前三季度,该码头月度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9964标箱,同比增长56%,其中ICT项目占比达58%,同比增幅125.94%,凸显“泰州—上海”双港联动的高效性与竞争力。(下转02版)
我市港口前三季度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
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业务拓展的协同创新与服务升级。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将泰州至韩国釜山的外贸直航航线由每10天一班加密至每周一班,前三季度箱量达3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0%;大明长江码头作为去年投产的重件码头,前三季度完成吞吐量62.6万吨,远超预期。通过水路运输,该码头大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缓解了公路运输压力,成功为东方电机等水电、火电龙头企业定制的“大国重器”核心部件完成运输服务。
绿色低碳与智慧升级成为我市沿江港口的鲜明发展底色,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前三季度,全港岸电使用达8.89万次,用电量754.3万度,同比增长8%;码头油气回收设施使用率保持100%,累计回收油气27.7吨;清洁能源港作机械新增改造8台。深国际码头打造的“光伏+港口”模式成为标杆,8万平方米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预计达12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万吨。
智慧技术应用则进一步释放港口效率。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智慧闸口系统实现无人化管理,通行效率提升80%;深国际码头推进卸船全流程自动化,工作人员通过可视化平台实时掌控作业动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智慧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增强了港口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
作为新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我市沿江港口正加速构建“港口+物流服务+临港产业+城市发展”四位一体联动体系,未来将聚焦“8+13+X”万亿产业集群建设,在传统大宗散货运输基础上,拓展汽车零部件、冷链物流、新能源等新货源。同时,依托过江通道建设深化与长三角港口群协同,推动“黄金岸线”效益最大化。
“从数据走势看,四季度,泰州港口货物吞吐量整体有望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杨湾一期改建工程、靖江粮食物流中心码头改造等项目的推进,我市将进一步夯实长三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为“十五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