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淮水,千里逶迤,安澜入海。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18.9万平方公里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横跨苏皖鲁豫鄂五省,承载着流域亿万人民的安澜之盼与发展之梦。这条蜿蜒千里的母亲河,从桐柏山发源,一路奔腾向东,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完成壮阔吟唱。
盐城坐拥河海交汇的独特区位,兼具海洋、湿地、河流三大生态系统,既是流域防洪保安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节点,更是水生态保护修复的示范窗口。这座以“盐”为名、因“水”而兴的城市,正以实干担当,书写治水兴水新篇章。
近年来,全市水利系统接续组织开展“提速突破年”“提质增效年”“提级冲刺年”活动,加快构建盐城现代水网,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水利重点工程投资总量、建设速度连续三年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入选2024年有影响力全国十大水利工程;代表江苏接受水利建设质量考核,获全国第一等次;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母亲河复苏行动和现代化灌区建设入选水利部试点,全省唯一;河湖长制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贯通“黄金水道”
重点工程夯实安澜基石
滔滔淮水东奔海,“黄金水道”通南北。
盐城坚决扛起稳住经济大盘的政治责任,以加快现代水网建设为主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与项目,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盐城水利投资突破300亿元;水利重点工程投资总量、建设速度连续三年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
作为“国字号”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正酣:总投资439.85亿元,目前盐城境内累计完成投资122亿元。先导工程张家河闸站等4座穿堤建筑物已全面投入使用,14.5公里河道基本建成,征地拆迁完成98%,以“硬核进度”书写新时代治淮答卷。
工程关键节点也接连取得突破。不久前,盐城境内的新建陶圩河闸站、加固改造的西排河涵闸和陈涛地龙等一批穿堤建筑物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该工程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方面实现重要进展。这些设施在今年汛期发挥作用,有效保障渠北地区10多万亩农田灌溉和100多平方公里区域排涝需求。
工程效益持续显现,防汛抗旱体系更加稳固,为河湖安澜奠定坚实基础。盐城把防汛抗旱防台作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抓实抓细,实施7大类城市防洪排涝补短板工程,实时组织“四情”研判,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五年间,“五大港闸”累计开闸6675潮次,排水522.1亿立方米,全市调引境外水493.7亿立方米,大套一站、北坍站、大套二站三大泵站累计翻水41.56亿立方米,有效保障防洪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
航道畅通是“黄金水道”的生命线。作为内河航道通程达4377公里的“水运大市”,盐城正全力打通通航瓶颈。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加速推进,2000吨级船舶直通淮河中上游指日可待,“通江达海接运河”的水运格局正持续完善。
守护“湿”意天堂
水利赋能生态价值转化
描绘一幅水清、天蓝、地绿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新画卷,盐城作为联通江海的枢纽,正勇担重任、奋楫前行。
5月,泰东河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为盐城再添一张亮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这条全长32.9公里的河道,作为盐城水网的“大动脉”,源源不断地将清流送往广袤田野与蔚蓝海岸,肩负着灌溉、排涝与供水的重要使命。它是江苏实现江水东引的“生命线”,守护着农业命脉与城乡供水安全,更是盐城推动“人水和谐”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河湖长制,为盐城水域的清澈与活力保驾护航。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召开总河长会,发出“加快幸福河湖建设,提升大美生态含金量”动员令。“十四五”以来,全市各级河长巡河170万余次,用脚步丈量出河畅水清的美丽图景。在幸福河湖建设中,盐城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605条幸福河湖,其中淮河流域幸福河湖3条、省级36条,推动“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理念深入人心。
精密的制度设计,守护着城市的“大水网”;这份精心的守护,也正涓涓流淌至田间地头,绘就一幅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十四五”以来,盐城建成农村生态河道9700公里,总长度位居全省第一;推进农村供水运行管护专项整治,累计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607公里,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
走进射阳县陈洋灌区,现代化改造后的生态水渠纵横交错,串联起万顷良田。全市14个大中型灌区完成升级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42,既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也守护田园生态本色。“丁堡河—江海河”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淤塞的河道重现“岸绿、水清、景美”的动人风貌,以协同之力恢复河流生命,为平原水网母亲河复苏提供江苏经验,相关经验登上央视荧屏,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勇当“碳路先锋”
绿色水利激活发展新动能
绿色低碳,是时代前进的脉搏,也深深融入盐城治水兴水的每一步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将绿色理念贯穿水利全链条。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市、县、乡镇(园区)三级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完成17条河道水量分配,“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审批”经验做法获省委深改委推广。全市9个县(市、区)实现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全覆盖,用水效率节节攀升。亭湖区作为全省首个取用水领域信用监管省级试点,为用水精准“画像”给取用水单位建立“信用档案”。
在盐城,节水不仅是行动,更是驱动产业低碳转型的引擎。全市率先在全省推出节水型园区、景区地方标准,制(修)订77个产品、123个地方特色用水定额,促成发放“节水贷”21.28亿元,支持37家企业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国家节水行动,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7.5亿立方米以内,年利用非常规水源逾8000万立方米,沿海电厂年利用海水冷却约20亿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超20%,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科技,也为盐城水利注入更坚实的智慧根基。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中,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低碳智能建设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以创新推动水利工程向低碳化、智能化迈进。
2024年秋季起,一批搭载全光谱多参数传感器的智能浮标陆续布放于盐城北部灌区,浮标采用无试剂检测,杜绝化学二次污染;依靠“太阳能+高效锂电池”供电,可保障连续阴雨60天不间断运行,构建起从水源到田间的立体监测网络,用水合理性分析效率提高40%。
奔流不息的淮水,孕育着希望,通向未来。盐城,以水为脉,串联起安全、生态与发展的交响乐章,在江淮平原上铺展一幅更壮阔秀美的发展长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