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既是开风气之先的“中国近代第一城”,亦是站在改革开放前沿、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活力之城。“十四五”时期,南通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的新格局、新体系、新机制,以敢为人先的追求增强改革主动、提升开放能级,以追江赶海的精神奏响江海大地的改革开放强音。
五年来,全面改革扩大开放迈向纵深的全景图正变成实景图——
南通出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意见》,深化“市级抓重点、板块抓特色”改革推进机制,坚定走好以深化改革促开放、强动能、筑优势的图强之路,新增1家省级经开区、2家省级高新区,建成省级以上国际合作园区3家,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入选央视财经“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520亿美元,外贸年进出口额突破3000亿元。
百花齐放,筑牢开放平台“强支撑”
2024年外贸进出口额达395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520亿美元;8500余家外贸企业与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来往密切;400多家企业扬帆出海,足迹遍布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南通通江达海、链通全球的宏伟画卷。
以开发园区为“脊梁”,南通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开放矩阵: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个省级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和3个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星罗棋布,形成“国家级园区顶天立地、省级园区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五年来,一系列制度性改革推动开放平台“百花齐放”、开放能级有效提升——通州湾港区、如东洋口港、启东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准,海门港经济开发区创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启东、海门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南通综保区三期通过验收实现全域封关,吕四港与上海洋山港“联动接卸”模式成功运行……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平台体系基本建成,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以不到全市20%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0%的地区生产总值、70%的进出口额和近80%的实际使用外资。
既是中国、新加坡、奥地利三国合作,又是苏州、无锡、南通三地共建的跨区域合作平台,苏锡通园区以改革发展打造开放合作的强磁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苏锡通联动创新区挂牌成立;“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模式被省商务厅作为改革典型案例全省推广;“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等15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落地实施。园区新招引项目中90%来自沪苏地区,吸引130余家外资企业落户,国际化、开放型发展格局日益清晰。
一年四季,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始终热闹不已,不同肤色、各种口音的客商接踵而至,琳琅满目的商品搭载中欧班列、海上“丝绸之路”运往全球。凭借精准控品的智能产线、布局完善的海外仓网络,这里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往密切,不仅是世界级家纺中心,更是南通开放平台质态不断提升、效益持续优化的一个缩影。
开放平台的系统构建与能级提升,正成为南通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
动能转换,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
面对风云变幻的全球经贸形势,依托日益完善的开放平台,南通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外贸、外资、外经“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绘就了一幅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壮丽图景。
五年来,南通外贸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出口总额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年均增速达9.8%,较“十三五”时期提升6.1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702.2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稳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比重较2020年提升1.7个百分点。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结构的深度优化与动能的加速转换——
成立南通外贸集团,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外贸集聚区;推动产业出海,在全省首创“南通名品海外行”品牌;开展“小而优”“专而精”投资促进活动,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等外贸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内贸+外贸”融合发展的贸易矩阵。
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突破50%。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速高达106%,其中“1210”进口模式占全省半壁江山;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稳居全国第一方阵,RCEP原产地证签证量、签证金额均居全省第一。
东丽集团的高性能纤维生产线加速运转,迈图高新材料的全球研发中心攻克难题,默克生命科学研发中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深耕南通十余年的“老朋友”,以持续增资扩股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座城市的信任。“十四五”期间,南通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金鹰、斯堪尼亚、俐马纺织等一批优质制造业外资项目相继落户、投产运营,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南通的国际经贸合作迈向更高层次。“十四五”以来,全市境外投资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达11.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累计83.4亿美元。投资领域从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稳步向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金属制品等更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展现了南通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显著提升。
动能转化与结构优化,推动南通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实现质的飞跃。
深化改革,厚植高水平开放“肥沃土”
11月6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掌声如潮,南通市与跨国公司总部对接会成功举办。半导体材料、船用发动机精密部件等15个项目现场签约,传拓集团、默克集团等跨国企业代表纷纷表达对南通营商环境的充分肯定与投资信心。这一场景,正是南通五年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引领,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高水平开放沃土的生动写照。
从“万事好通”66条到新66条,到聚焦“企业感受”的3.0版18条举措,再到更注重提优的4.0版27条,南通把一份份“问题清单”变成一项项“改革成果”,实现了从“惠企便民”到“集成优化”再到“精准服务”的递进升级。“十四五”期间,海门区、海安市入选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培育名单,如皋市、如东县获评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综合评价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惠企通”平台优化“政策直达、诉求直报、政企直通”三大功能,注册企业超4.7万家,集成政策4604条,累计兑现资金15.3亿元。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南通创新举措频出——全国首创规划、人防“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与防空地下室报建合并办理;全省首推验线告知承诺制,实施“桩基先行许可”,推动“拿地即开工”常态化运行。数字化审图、多图联审等改革持续深化,一审平均耗时压缩至3.2天,时限缩短73.3%。
提升城市国际吸引力,南通从细节入手——在兴东国际机场设立“移民服务驿站”,在江海港口岸推行外籍船员临时入境许可“一地办理、全市通用”和“24小时过境临时入境许可”不见面审批;打造“跨易贸”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外贸服务;创新实施船舶出口岸信用“告知承诺制”,为1.4万余艘次国际船舶提供“快进快出”服务……
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为南通高水平开放注入源源不断的制度活力与发展动能。
在“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城市精神的指引下,南通将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坚定走好以深化改革破除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谱写新时代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乐章。
本报记者 刘璐 吴霄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