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何以江苏”,五年考古焕新文明“拼图”
2025-11-21 08:3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徐宁 于锋

“十四五”期间,我省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框架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考古发现,这些成果就像一块块文明“拼图”,填补了江苏地区从史前以来多个历史时期的关键空白,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江苏地域文明,特别是太湖流域、江淮地区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

随着科技手段的应用和考古前置规则的贯彻,考古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主动性考古与基本建设考古相互协同,江苏地域文明史正在被一系列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加速向前推进。

考古成果实证“何以江苏”

11月16日上午,溧阳市昆仑街道鲍家遗址工地,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鲍家遗址考古领队胡颖芳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者们展示此次考古中发现的一件玉璜。“这件玉器距今已有8000年,是江苏历次考古发掘最早玉器之一。”经过3年考古发掘,鲍家遗址可确认年代距今8100—7500年,是目前钱塘江以北的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这一结论得到以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领衔的专家组的认可。

就在9月,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这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同时,兴化草堰港遗址的钻木取火器、大量动植物有机质等遗存,生动展现了7000年前江淮东部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是我省首次发现江北地区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

多项堪称“之最”的考古发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这一系统性工程的重要成果体现。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自2022年启动以来,探源课题组整合全省考古机构力量,在资源调查、考古发掘、研究阐释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收获,有力推动江苏地域文明研究不断深入。

“十四五”以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众多考古发掘成果,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东山村遗址和寺墩遗址等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成果发布,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遗址遗迹就像一块块湮没在地层深处的文明“拼图”,当考古的铁铲撬开坚硬的地壳,这些“拼图”汇聚成更完整的图景,将江苏地域文明史不断向前追溯。

“科技+制度”为考古护航

如何通过一坨7000年前的“㞎㞎”化石,推测江苏史前先民的生活习性,这一度是让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头痛的难题。

兴化草堰港遗址自2022年开始发掘以来,除灰坑、栅栏等遗迹,陶器、玉器等遗物外,考古人员还采集到数百份各类粪便化石。专家们认为,对这些粪便化石进行分析,可以有力证实史前先民的饮食结构等信息。这些粪便化石被分别送到天津、北京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动物学、植物学等跨学科研究,经过CT扫描,孢粉、植硅体等分析研判,目前已得知,这些粪便化石的“主人”有猪、牛,还有少量属于人。

“十四五”期间,我省考古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离不开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不断加强。一系列重要考古项目践行多学科合作研究模式,广泛开展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DNA研究等多领域合作研究,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以草堰港遗址发掘为例,甘恢元介绍,树木遗存鉴定帮助判定出土用于建筑的木材样品主要为栎属、黄连木属、枫香树属等,依此更进一步推断,草堰港先民有针对性地选用力学性质优良的树种木材用以建材,体现了先民因材施用的策略。

科技成果的应用也让大遗址保护更加精准。在徐州土山汉墓的发掘过程中,项目组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墓葬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毫米级扫描,全面准确复原了陵墓的营建过程、建筑结构、建造方法等。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通过南京城墙“一张图”资源管理平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对城墙本体与周边环境进行测绘、扫描、建档、建库,实现全维度文物数据信息采集。

如果说,跨学科合作与科技赋能好比让考古人员多了“称心的工具”,那么“考古前置”规则就如同为遗址披上一件“防弹衣”,为保护好地下文物提供了坚实保障。江苏全面推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工作,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前置到土地供应前,有效化解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许多重要发现如塘北遗址、斗山遗址、鲍家遗址,以及三国重臣张昭墓的“现身”,都是考古前置模式取得成果的生动案例。得益于这一制度,2024年我省共完成大型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文物资源区域评估670余项,新发现古遗址230处,组织发掘文物点185个,发掘数量居全国第二。30多项考古新发现被及时纳入探源研究中。

让深厚文明底蕴“可触可感”

南京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两段宋代到明清的道路遗址保存完好,成为这座地铁站的独特景观。“明清的城市道路和今天的地下铁道交相辉映,让人‘一眼看千年’,阅读古城南京的厚重历史。”河南游客吉明感慨道。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城市建设中常有考古发现。近年来,各地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力度,从城市中小型考古遗址入手,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林劲介绍,2021年,配合南京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道路、灰坑、沟、磉墩等各类遗迹74处。考古工作完成后,南京市文物部门与南京地铁建设公司进行深入沟通,制订了原址保护并结合地铁站厅展示的方案。考古遗址所在的地铁空间被打造成“遗址陈列馆”。墙壁上设置展板,用丰富文字、老照片、考古发掘图片,介绍本次考古发掘的收获和意义,还原宋代以来该区域的文脉积淀和城市变迁。

今年5月,江苏首家考古主题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开馆。馆长程义介绍,该馆不但展出文物,还用多元方式展示考古工作的科学流程,接下来计划引入VR、AR等技术,让观众体验考古发掘过程,并开展亲子研学活动,让考古文物更加生动可感。

相比于“时光宝盒”式的考古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更像露天的文化宝藏。苏州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复原马家浜等各文化时期的稻田场景,用稻草扎制“古农人”雕塑,让游客直观感受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图景。线上开设的《寻迹草鞋山》《考古进行时》等专栏,累计吸引约200万人次参与。

2024年,全省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公众考古或研学游活动90余场,吸引学生和社会公众6000余人直接参与;举办线上线下考古知识讲座20余场,推出专题考古成果展5个。

考古,不仅关乎过去,更照亮未来。这五年,从史前聚落到历史名城,江苏一块块文明“拼图”被成功唤醒,串联起更加清晰、生动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厚的文明底蕴由此可触可感,更为“何以江苏”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力,推动着这片土地在古今交汇中迈向新征程。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