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政资金往“早”落 前沿创新破土出
2025-07-13 07:54:00
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字号:  】【打印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还有不少恶性肿瘤——这些难缠的疾病背后,藏着一个共同的“推手”:人体内蛋白质稳态失调。正因如此,消除这些“作乱”的失调蛋白,成了当下药物研发的核心方向。但目前,全球仅有3家企业涉足这一领域,国内仍是空白。

  不过,这一局面已迎来突破:7月2日,南京市政府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现场,6个“拨投结合”项目签约,其中就包含孙博士的靶向蛋白稳态调控药物研发项目。

  “我们已经入驻南京生物医药谷办公了,正加紧推进小分子药物的合成、筛选和活性评价工作,争取两年内锁定一个有活性的小分子药物,进入临床前阶段。”项目负责人孙博士介绍。

  这项前沿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得益于南京联合江苏产研院探索的“拨投结合”机制。

  何谓“拨投结合”?它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创新之处?又有哪些项目可以成功入围?

  拨,指的是拨财政资金。对于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但处于萌芽期的创新项目,前期由江苏产研院和地方政府以科研经费的形式予以支持,按里程碑节点进行验收并拨付经费,让团队专心去研发攻关。

  投,指的是待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技术里程碑阶段、进行市场融资时,将前期的项目支持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再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政府部门并不过多干预经营事项,充分赋予企业主导权。

  与一般的资金支持相比,“拨投结合”机制是一种创新型财政支持模式。它更专注于发现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但处于萌芽期,资本不敢投、不愿投的创新项目,雪中送炭,承担起研发初期的风险,助力创新项目跨越“死亡之谷”。

  如何筛选和培育项目?专业性是“拨投结合”的重要“底色”。江苏产研院区域合作部主任李凯介绍:“遴选项目时,产研院会组织专家对技术方案进行多轮判断、研讨,确认后则会启动‘项目经理’机制,支持并协助创新团队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完善商业计划方案,并根据项目情况结合,对接适合落地的产业园区。”

  陈允是江苏产研院南京区域的具体负责人。她说,推荐落地南京的项目,一般会重点关注项目产业化前景、是否符合南京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几年能否具备较为可观的产值等方面,“比如南京在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高地,所以我们就会在对接原创性创新项目时,有意识地寻找对应信息通信产业领域的项目。”

  位于紫金山科技城的紫金山实验室,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十余项“世界第一”。目前,紫金山实验室5G-A高精度定位项目已经获得商业化应用,此次又新签约了低成本毫米波相控阵产业化项目、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仿真与智能应用平台项目。

  低成本毫米波相控阵产业化项目负责人胡博士介绍,作为紫金山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走出来创业,他和团队曾经“心里挺没底的”,但是转化过程中不仅实验室十分支持,当地政府和江苏产研院也非常给力地培育扶持,“当时大家仿佛成了一个创业团队,一起进行市场调研、一起评审项目。后来南京又出台了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信心慢慢就建立起来了。现在我们已经和部分终端企业建立合作,可以有效支撑我国卫星通信终端研制。”

  向“新”看、往“早”落,财政资金补位市场投资不足,创新成果闯市场也驶入“快车道”。江苏奥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军前年曾捧着技术到处寻找投资方和场地。去年,项目凭借技术前瞻性走进江苏产研院和江北新区的视野。经专家系列评审,当年,奥意科技便注册成立,成为江北新区与江苏产研院共同推进的“拨投结合”签约项目之一。

  7月9日,王海军和记者分享了好消息,“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飞秒光栅样机并于去年12月对外发布,性能国际领先。今年又执行了一批小批量合同,量产能力得到了验证。这几天刚完成第三里程碑的验收。”

  近年来,南京和江苏产研院联动,已在江北新区、江宁区、鼓楼区等开展“拨投结合”试点,累计促成20余个产业创新项目落地,其中多项重要成果产业进程跑出“加速度”。

作者:张安琪  编辑: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