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部署,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日,我市举办“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推介会,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精准对接桥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会上,来自我市高校的多位教授聚焦新材料、自动化控制、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推介了多项具有市场潜力的专利技术成果,标志着我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
据介绍,科技成果的范围包括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已授权且有效的专利技术(含已解密国防专利、不含保密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生物医药新品种等。“先使用后付费”是指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许可双方明确约定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许可费,支付时间应至少在许可合同生效一年(含)或被许可方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或提供服务产生收入之后。当前,高校院所持有大量专利成果,因缺乏转化渠道、担心风险损失等原因被“束之高阁”,无法走出校门产生效益。而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由于无法准确预估成果价值,担心转化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等,对高校院所的成果“望而却步”,不愿轻易购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市委相关部署,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系统性推进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创新,打出政策激励、试点先行、资源整合等“组合拳”,构建起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新型生态。2024年9月,在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深化改革决定后,市科技局迅速启动改革工作,支持淮阴工学院先行先试,并推动淮阴工学院于10月出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方案(试行),是全省设区市首个相关实施方案。
在试点基础上,我市还着力拓展外部资源,依托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等引进科研机构,引导其后方高校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向我市企业许可成果,促进市外优质成果落地,降低企业成本。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专项科技保险,拟对高校院所、企业保费给予补贴补助。同时,拟设立定向产学研项目,对一次性签订10项以上合同、成交额超100万元的,给予补助,激励市外成果转移、转化。
“一方有成果,一方有需求,都有转化意愿,双方如何大胆迈出第一步、开展‘有效握手’是关键环节。‘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一方面可以让企业‘零门槛’使用科技成果,引导企业积极投入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让高校院所和企业工作的焦点从事前的犹豫顾虑,转移到事中的协同配合和事后的收益分成,让双方都能从成果转化中实现收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青表示。
目前,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淮阴工学院与苏盐井神等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一批市外高校成果正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在淮落地。面向未来,市科技局将重点围绕建章立制、健全机制、深化对接等抓好改革工作。期待在“先使用后付费”政策激励下、在金融保险的有力保障下,未来能有更多高校的优质科技成果与淮安企业成功“牵手”,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跨越,让科技成果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