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钟楼“工业锈带”蝶变城市文化IP 老厂房里玩起“剧本杀”
2025-07-13 07:2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废弃20年的老冲压机厂里,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手持线索牌穿行于钢铁骨架间,在8小时沉浸式“剧本杀”中解锁城市记忆的密码。

老厂房爆改“巨型剧本杀盒”,位于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的图灵创意园自开业起便迅速成为Z世代的“社交新据点”。在钟楼区,这并非个例。沿着运河岸线行走,油罐公园、仙鹤酱油厂等老厂区相继重生,曾经的“工业锈带”正蝶变为城市文化IP。

空间重塑:从“工业锈带”到“潮玩地标”

保留厂房、加固建筑、拆除冗余设施、重铺道路,图灵创意园负责人单巍,这个扎着辫子的90后潮男对改造颇有心得,“既要保留工业肌理,也要注入新潮元素。”

空间再造在钟楼区已成系统化实践。始建于1869年的仙鹤酱油厂旧址,如今变身“蓝·1869文化园”。锈蚀的酱油容器、老厂房的砖瓦肌理被刻意保留,成为“可触摸的历史”。

沿运河继续西行,原东芝码头基地变身为“玫瑰车站”。520米粉色环形步道串联起“爱的见证”颁证台等景点,成为运河畔独特的“告白地”。蓝·1869文化园规划“一环·五区”布局,涵盖文创孵化、科技智创等板块,南接大仓路、北连陈家弄的动线设计,与三堡街、运河五号形成联动,串联大运河沿线文旅资源。航仪厂改造项目开工的号角在去年底吹响,这里将与运河五号、仙鹤酱油厂旧址共同构成三堡街的“文化金三角”。

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联动。全区20多个工业遗存改造项目如珍珠般串联在运河沿岸,已形成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项链。

文化赋魂:从“静态遗址”到“活态场域”

工业文化遗产变身城市新名片,还需注入文化内核。“非遗迷宫剧场”上演《梳影秘事》的故事。玩家通过解谜任务学习常州梳篦技艺,手机AR扫码即可触发非遗传承人视频,实现“线下解密+线上云游”的文化体验。

文化传承在钟楼区呈现出多元形态。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前身是常州恒源畅厂,讲述常州工商业发展故事的首部大型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就在曾经的车间上演,“‘身临其境’回顾运河故事,仿佛跨越时空和历史人物进行‘对话’。”该剧导演许建荣说。剧中融入常州虎头鞋、麻糕、面人等非遗元素,根据观众年龄动态调整展示内容。

蓝·1869文化园内,“后山”店铺以“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为理念,将欧洲百年古布制成的Remake服饰与唐代达摩木雕同台展示,打造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空间。

“有情怀、有文化,才会有内容、有输出。”钟楼区文体旅局局长陈佳表示,钟楼区活化利用各类资源,放大“‘钟’于等到你”文旅品牌效应,书写文化、生态、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文章。

业态创新:从“消费破圈”到“生态协同”

单巍的视野远不止于“剧本杀”,更在于打造一个吸引年轻人消费、沟通的文化集合地。在图灵创意园,消费场景不断上新,宠物餐厅、中古服装店、手作咖啡等新兴业态围绕“剧本杀”核心生长。

青年群体的加速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能。90后潘佳妮从“剧本杀”玩家变身常州首家宠物餐厅主理人。“看中这里年轻人多,所以把创业地点选在这里。”她说。园区为年轻创客提供充足的容错空间,形成“玩家变店主”的创业路径。

这种生态化培育模式在钟楼区已成范式。运河五号创意街区10年间吸引近90家文创企业入驻,年均接待游客70万人次,从“古运河畔老工厂”蜕变为“常州文化新码头”。非遗文创品牌陆丰年落户三堡街3年,专注非遗文创及城市伴手礼开发,主理人陆谦说,近期专为“苏超”设计的“太湖三宝”玩偶已热销3000份。

陈佳表示,钟楼区2023年出台的文商旅融合三年行动方案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4%,文商旅消费者接待量超3000万人次。

在工业遗存一次次“变身”的过程中,城市本身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老厂房的重生剧本才刚翻开第一页。如同单巍所说,“园区的进化就像‘剧本杀’一样,每一处都等待着创业者写下新剧情的精彩分支。”

作者:唐颖 通讯员 王远振  编辑: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