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思陶亭”“家齐路”藏着怎样的英烈故事
2025-07-07 07:4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峥嵘岁月,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涌现出众多英烈,他们的热血和英名一起深嵌于这片红色土地上。

地名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以抗战英烈命名的一个个地名,就是一座座矗立的丰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联合江苏省民政厅,今起推出“大地英名”系列报道,聚焦江苏地名中的抗战英烈,深入挖掘这些地名背后的壮丽史诗,探访与英名紧紧相连的这片热土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展现江苏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图景。

□ 本报记者 聂伟 季铖

84岁的陶和寿,还在“寻找父亲”。

他的父亲名叫陶家齐,陶和寿一周岁时,父亲被日寇杀害。

很多人熟知的陶家齐,在85年前送出一个重要情报,帮助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在江宁和句容交界的赤山脚下,打赢了一场伏击战。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后一场至关重要的胜仗,毙伤日寇百余人、首次缴获大炮,史称“赤山战斗”。这次胜利成功鼓舞了革命军民斗志,帮助新四军在南京周边站稳脚跟。

如今,在赤山脚下,建起了赤山纪念广场。广场一侧,有个思陶亭,“丹桂村前创伟业,赤山脚下存英名”,立柱上刻的两行字,饱含江宁当地干部群众对烈士陶家齐的褒扬和悼念。

这个思陶亭,陶和寿来过很多次。在江宁,还有家齐墓、家齐路……他说,从没见过父亲的自己,自记事起,就开始“找父亲”,一找几十年。“就想知道父亲是怎样在敌人枪口底下,搞到且送出那个重要情报的?”“想知道父亲的每一件事!”说起父亲,老人的眼眶就红了。

父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陶家齐(1890—1943),南京江宁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湖熟地区情报站站长。后任抗日民主政府江宁县赤山区区长,为新四军抗击日军搜集情报,配合新四军做了大量发动群众抗日的工作。1943年被日军逮捕杀害。”这是大家能从纪念场馆的英烈墙上找到的陶家齐。

但一个个疑问也时刻缠绕着陶和寿:如果父亲只是一个情报站长、区长,为什么和父亲往来的有那么多党史军史上的大人物:解放后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江渭清、开国上将傅秋涛,还有钟国楚、陶勇、廖海涛……“父亲身上定然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行程上万公里、几十年艰辛寻访……陶和寿一路寻访,一路被感动着。每到一处,当听说陶家齐的儿子来了,群众都热情款待,深情讲述他父亲的事。一块块关于父亲的“秘密拼图”被拼凑起来,当年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浮现在大家眼前:

“由南京开到湖熟的日军南浦旅团岗本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由其中队长吉田带领,图谋于某日围剿三岔地区的新四军与百姓,组织维持会,建立伪政权。”这就是那个重要情报的全部内容。

1940年5月13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委廖海涛接到湖熟情报站主任陶家齐发来的情报。廖海涛看罢情报,略作思考后,下定决心说:“我们要在赤山脚下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战场上,情报是制胜的关键。而在这条战线上,陶家齐有多牛呢?

1938年秋,陶家齐把在上海的大儿子陶和庆喊回家,参加新四军;又动员侄儿及五六名爱国青年为新四军送情报。时任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团长傅秋涛委任他为新四军湖熟地区情报站主任。由于在淞沪会战中耳朵被炮弹炸聋,“陶聋子”是听不见别人说话的,为了探听情报,他学会了读唇语。他还利用帮会关系,打入日伪内部,策反了梁台日军据点侦缉队长蔡忠宏等,南京日伪的一举一动,他多能掌握。

除了为新四军探听情报,他还组织人手破坏日军桥梁公路,惩治大小汉奸。赤山之战缴获的大炮,新四军不好运走,也是陶家齐秘密埋在了自家院子里。

也正是因为这门大炮,陶家齐1941年第一次被捕。后被好友保释出来的陶家齐不惧敌人威胁,继续为新四军做事。1942年6月,46团政委钟国楚、团长黄玉庭邀请他出面担任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在敌人眼皮底下,以公开身份为新四军工作,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但陶家齐一口答应了。

1943年中秋夜,陶家齐和妻子一起被捕,历经69天严刑拷打不屈不挠,最终携妻慷慨赴死……

一本失而复得的日记

一见面,陶和寿就赠送给记者一本书——《陶家齐日记》。

“或许是冥冥之中,父亲知道我们在找他!”陶和寿给记者讲了一个父亲革命日记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专题播出。

2021年春,时任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陈俊峰在准备“庆祝建党百年弘扬铁军精神——‘新四军与南京’史迹展”时,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档案里,意外发现了一本日记。经专家考证:日记是陶家齐从1938年2月11日到5月5日写下的,共54篇。捐赠时间是1950年,捐赠人是当时仅8岁的陶和寿。

陈俊峰第一时间拨通了陶和寿的电话。电话那头,陶和寿老泪纵横。原来,起初父亲的日记都是由大哥陶和庆保管的,1950年,临去朝鲜战场前,大哥将日记交到他手上,请他转交政府保管。从1950年到2021年,从镇里到区里到市里,日记可能历经了多个部门、很多人之手,有些已遗失。唯独只留下了这本“孤本”,弥足珍贵。

从仅存的这本日记里,一名爱国者的愤慨和对胜利的渴望,一段“为何跟着新四军走”的心路历程,可窥见一斑。

“廿七年,二月廿三日,晴。今日我机翱翔天空,吾民是颇兴奋,最后胜利,终属于我,日亡有日矣。”陶家齐这样写道。

胜利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拿什么来获胜?陶家齐在一篇日记中这样记载:“余查数月以来,对于宣传工作,凭心自向,尽力奔走,收获颇广。”另一篇1938年2月27日的日记简短而有力:“汉奸不知耻,诚属可杀。”在他的有力配合下,我党地下组织抓获汉奸戴步成,将其私藏的军用物资用小船、土车运出,送给新四军。

陶家齐的日记里,有很多愿意为国家牺牲的话语。他是这么写,更是这么做的。抗战期间,陶家先后有5人英勇牺牲。

当过清兵、参加过辛亥革命、加入过同盟会、做过国民党代乡长……对于当时已年过半百、拖家带口的陶家齐来说,为何会将人生的归宿选定跟着共产党走,两次被捕入狱都不改其志、最终慷慨赴死?陶和寿告诉记者:“我大哥回忆说,1937年平型关大捷消息传开后,父亲激动不已,写过一篇日记。其中有这么一句:‘未来的希望,可能就寄托在这支部队身上,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陶家齐日记》于2023年11月结集出版。对此,陶和寿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真实再现了一位英烈爱国爱民的奋斗历程。遗憾的是,如果当年父亲的日记都能完整保存下来,可能会是一部重要的抗战史料,是一个普通人用一生去书写的时代答卷。

“父亲肯定希望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新四军当年最初为什么会找我父亲,会在我们老家那一带活动?”陶和寿对着手机地图上的江宁区家齐路,指点给记者看:因为那里过去是圩区,水网密布,交通不便,往南京市区一条好好的公路都没有,日伪势力大规模施展不开,适合打游击。再加上群众基础好,容易发动。

沧海变桑田。曾经“一条好好的路都没有”的圩区,如今现代化的道路纵横交错,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家齐路的背后,也有一个小故事。湖熟街道民政办主任陈玉平介绍,2017年,因街道经济发展需要,引进了一个大项目,涉及陶墓祖坟搬迁。在国人心目中,祖先的坟茔动不得,尤其是家齐烈士的墓。陶家人专门为此开了家庭会议,统一了思想,其间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得通。但大家最终还是投下了赞成票:“烈士当年就是为了给百姓争取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倘若泉下有知,肯定也会原谅我们的!”

2018年10月,陶家齐烈士墓迁入了龙都烈士陵园。

红色地名留存烈士英名,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传承烈士精神?

最近几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陶和寿“加速奔跑”,跋涉南方新四军战斗过的各省(市),去寻访、抢救性发掘父亲和战友们的故事。他觉得,父亲只是千万抗战英烈的一名代表,很多人的父亲都牺牲在了那场救亡图存的战争中,“我们有义务让更多人记住他们!”

他担任了南京新四军研究会理事、雨花台烈士亲属宣讲团成员以及多所学校的辅导员,义务宣讲父亲和战友们抗战的故事。近年来,他还累计捐款10余万元,设立“陶家齐烈士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

南京市东山小学四年级(8)班班主任时燕,还有一个身份——“陶家齐中队”的辅导员,她定期组织中队队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江宁,不仅有“陶家齐中队”,还有“家齐班”……龙都烈士陵园对面的龙都中心小学,定期组织学生来打扫祭拜、开展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

烈士精神穿越时空,辉映当下,观照未来。

如今在江宁,大家可以在“大美江宁”听穿越山谷的风,在园博园赴一场“花神之约”,在牛首山露营、观演艺,在金陵小城赏国潮表演。苏花路的繁花盛放,沿途的乡村旅游点、乡村民宿也都准备好了自己的幸福故事,“茶咖酒齐齐举杯,只等您来!”

烈士的家乡还在继续为百姓幸福而“奔跑”。7个月,从一片空地到12万平方米建筑群拔地而起,全国超充站“领头羊”企业英飞源中国区总部生产基地封顶;中储国能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装备基地项目,从签订土地合同到取得“五证”无缝衔接,仅用了5个工作日……江宁区正以昂扬姿态跑步前进,扛起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陶和寿的微信昵称叫作“圆圆”。“父亲给我取小名‘圆圆’,是希望我的生活幸福团圆!”他相信,父亲抛头颅洒热血,肯定也希望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团圆的生活。“父亲如果泉下有知,看到大家现在的日子这么好,该有多欣慰呀!”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