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薛巍孙君文
7月5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第六轮开赛;当晚7时30分,南京队将在南京奥体中心(以下简称“奥体中心”)主场迎战苏州队。
这是奥体中心作为主场迎来的“苏超”首秀。
(一)“破茧”:凌空飞舞“金陵红”
俯瞰南京地图,万里长江,波涛如怒;河西鱼嘴,江豚逐浪,“南京眼”彩虹飞架。不远处的天穹下,南京奥体中心那两道标志性的“金陵红”,融入山水城林,与一泓碧水逶迤相伴。
季夏之夜,这里即将见证一场属于“苏超”的精彩对决——南京队对阵苏州队,犹如长江潮与太湖水的风云际会,注定荡起无尽涟漪。
截至目前,“苏超”已经战罢五轮,累计观赛人次突破50万,抖音“苏超联赛”话题播放量超80亿次,成为一个现象级IP。7月5日南京队对阵苏州队的比赛门票,瞬间售罄。
对南京而言,迎来这场比赛的奥体中心,亦是一个极其鲜明的城市IP。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02年。
那一年,南京抓住“十运会”在宁举办这一契机,吹响了建设现代化河西新城的号角。
短短三年,破茧成蝶。一座占地89.7万平方米的庞然巨构在江边滩涂上拔地而起:五大场馆象征着体育与自然、山川、庆典、海洋、未来的结合;湖泊、草地、树林点缀其间;主体育场绿茵如毡,两道巨大斜拱,仿佛平地拉出的红色飘带,凌空飞舞。
紧随其后,地铁呼啸而至,医院、学校、商业综合体从无到有;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江苏大剧院、绿博园等鳞次栉比,“南京眼”、“双子塔”、南京金融城二期(东区)项目主塔楼勾勒出新的城市天际线。
“六朝古都”的城市版图面目一新。
“在市民心中,有两个南京。”某位城市观察家说,“一个在秦淮河边承载六朝烟水,一个在奥体窗前代言时代锋芒。”前者,是金陵先民历经3100余年耕耘后沉淀的琥珀;后者,则是新时代建设者唱响的奋斗乐章。
奥体中心无疑是这部“双城记”中最具象的符号——
她诞生于昔日河西的阡陌农田,从“十运会”“青奥会”的惊艳亮相,到人潮熙攘、激情释放的城市地标,通过一场场顶级赛事、一次次文化盛宴,让习惯于古老城墙下徜徉怀旧的南京人,也学会了为当下和未来呐喊喝彩。
奥体中心那两道炽烈的“金陵红”,恰似这座城市昼夜跳动的脉搏,划出一道昂扬向上的曲线。
(二)进阶:从“赛事擂台”到“全民客厅”
作为基础性应用场景,体育场馆历来是城市竞争力的彰显。
回望历史,从雅典的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到北京的“鸟巢”,标志性体育建筑总是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同时,大型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如何避免盛会落幕后“人去馆空”“场地清冷”的尴尬?
奥体中心走出了一条进阶之路。
看时代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逐步改变,体育消费也演变为休闲、健身、娱乐、生态需求等多种样式,体育产业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升级。
看南京变化。随着城市的提档扩容、“老南京”和新市民的集聚,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打造健康南京、绿色南京、文旅南京等城市名片,答好优化文体服务供给、改善市民生活方式等城市课题,当需有创意、有新意。
奥体中心,何以作为?
“奥体中心是政府拨款建设的国有体育场馆。”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她从来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情的城市‘客厅’。”
2006年,以率先在省级场馆中推行市场化运营为契机,奥体中心开始转型升级,从“赛事擂台”向“全民客厅”迈进。
——立足城市之窗、文明高地、服务平台三大功能定位,做强全民健身、文体活动、体育商业、无形资产四大业务板块,成为以体育健身运动为核心,集运动休闲、娱乐休憩、生态保护、观赏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场所。
2019年,奥体中心的体育培训收入反超体育健身收入,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由并跑到领跑的新旧动能转换。
——从承接中超联赛等传统赛事,到自主孵化IP,形成以大型文体活动为龙头、校企运动会为拓展、自办活动为补充的运营格局。
奥体中心常年开展全民健身节、暑期夏令营以及演出等主题活动,成功孵化“亲子泡泡跑”等项目。2024年,奥体中心共计举办36场大型演唱会和23场大型赛事。
今年以来,任贤齐、莫文蔚、周深等歌星演唱会,网球全民星挑战赛、羽毛球巡回赛南京站等重磅活动,接连在奥体中心上演,精彩在不断延续。
“城者,所以盛民也。”“全民客厅”的主体,必然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在这里,十年如一日,一日四色景——
清早,退休老人的“八段锦”动作如行云流水;中午,写字楼白领在体育馆挥汗“撸铁”;傍晚的足球场上,少年们追逐的身影被夕阳拉长。周末,各个场馆更是人声鼎沸;林荫道上,流动着长跑者的身影。
2024年,奥体中心接待健身人群近400万人次,相当于每天吸引一万多人前来。
从“赛事擂台”到“全民客厅”,一个地理坐标,描画出整座城市的生动图景。
正如家住奥体新城的周女士所言:“只要走进奥体中心大门,跑一次步、打一回球、看一场演出,就会发现,她其实就‘住’在我们的生活里。”
(三)“井喷”:打开城市发展新空间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苏超”正是人文经济学的鲜活实践。
它不仅仅是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更是激发城市活力的“超级杠杆”——
“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赛事理念,唤起所有市民的深切认同。就像南京队一位球员所说:“每当我们身穿印着市徽的球衣出场,看台上山呼海啸的助威声让人热血沸腾。”
“苏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调动起参与者为城市而战、为热爱欢呼的激情,以及人们对城市、对文化的认同与追求。这种情感联结,正在切实转化为消费动能和发展动力。
“苏超”常规赛第四轮,5个主场城市的外地游客量较此前一个周末增长48%,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额增长15%。
6月1日,南京队在五台山体育场对阵无锡队。五台山体育场周边多家酒店几乎满房,美团平台“南京盐水鸭”菜品套餐的订单量增长58%。
赛事进行至今,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破千万元,球队围巾、吉祥物玩偶成为“城市伴手礼”……在省旅游协会秘书长吴耀宇看来,“苏超”真正实现了赛事流量转化、文化价值变现和消费能级提升的良性互动。
事实证明,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城市参与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竞争的重要活动,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对南京而言,如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文旅体商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合?这既是发展课题,更是时代命题。
何以作答?唯有创新。
创新,是南京最鲜明的城市基因。奥体中心从“赛事擂台”到“全民客厅”的实践证明,创新才是破茧蝶变、进阶升级的成功密钥。
以时空为轴,方能定位新的历史坐标。进阶之路,就是为城市打开发展新空间的创新之路。
如果把“苏超”当作一张画卷,“创新”就是如椽巨笔,驰骋想象、纵情泼墨——
以一张门票为支点,打造住宿、餐饮、文旅等多业态协同增长的消费闭环,促进文旅体加速融合;将赛事主场定义为“流量入口”,做强“全域主场”、放大“全民参与”,将“主场效应”升级为经济效益……
如此,终能以“破圈”之举成就“井喷”之势,城市的发展动力将更加澎湃,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细节饶有意味——
7月5日当天,就在南京队迎战苏州队之时,奥体中心体育馆内,传奇歌手赵传的演唱会也将同步上演。
从奥体中心主体育场看台上的那句醒目标语——“这里不只有比赛,更有我们向往的生活”,到赵传演唱会的主题——“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或许正是“全民客厅”最好的注解。
今天的她,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场馆,而成为全体市民情感的容器、梦想的载体,以及,向未来递出的一张闪亮名片。
7月5日夜晚,当绿茵场上哨声响起,她所承载的,并不是一场比赛的胜负,而是城市活力的最新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