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邓庄 徐啸涛 许婷
不久前,连云港市连云区宿城街道的连云港科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里,全国首批在长江以北规模化繁育的拟穴青蟹苗种出塘。比绿豆还小的蟹苗呈灰褐色,挥动着细小的螯足,在水中欢快地游弋。
“长江口是拟穴青蟹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北方也有养殖,但苗种只能从南方购买,运输途中损耗很大。去年,我们和区科技镇长团成员、宁波大学刘磊研究员的团队达成合作,得到全程的技术支持,试验南蟹北繁。”公司总经理夏加虎激动地说,仅依靠48只越冬种蟹,就培育出200万尾优质苗种。“青蟹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很受养殖户欢迎,一只蟹苗卖价大约0.35元,市场前景很好。”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海相拥,港岛环抱,连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早在2021年,连云区委就提出“矢志向海图强 赓续蓝色梦想”,吹响了进军海洋、经略海洋的号角。积极响应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号召,连云区在传统海洋渔业和新兴海洋产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2024年,连云区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88.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8.3%。
海洋渔业在连云区的海洋产业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从近海捕捞到近海养殖,如今再向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迈进,延长产业链,持续迭代升级。
“我们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大新品种养殖、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推广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养、三倍体牡蛎延绳式挂串平养、贝藻参鲍生态健康养殖等新技术,进一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连云区林业和海洋局局长刘从德说。
连云区还积极布局南极磷虾开发,引进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依托全球领先的捕捞技术,将极地的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打造海上捕捞、冷藏运输、精深加工、应用研发到销售服务的南极磷虾高值利用全产业链。
据统计,去年,连云区实现海洋渔业增加值18.66亿元,较2020年增长154.6%,年均增速26.3%。
传统海洋产业依托科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新兴产业更是努力开拓前沿技术和市场,抢抓布局、抢占先机。
在连云区的码头边,操控人员按下按键,一艘蓝白相间的无人船缓缓启动,奔赴大海进行试验。这艘近海巡逻艇M8,是连云港仓潮智绘科技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
“这是业内首次将柔性船体设计放到中小型无人船上,我们自主设计、研发、测试,让这款无人船能够在8级风、4级浪下稳定作业,属于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将算法、硬件统一集成,我们还将自主驾驶的关键技术——无人船动力学模型与深度算法结合,确保自主驾驶的精确性,预设规划路线和实际航行路线误差小于1米。”公司研发主管朱帅言语中满是自豪。
在连云区,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海洋生物医药等各类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依托龙头,连云区正在打造海洋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连云区全力提升科技服务、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聚焦“南极磷虾功能油脂与多糖高效提取技术研发”“绿鳍马面鲀深远海养殖新品系选育技术研发”等前沿领域,连云区按“竞争择优”“揭榜挂帅”方式推荐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近3年累计获得国家和省市立项项目17个,获财政扶持资金近1913万元,获省科学技术奖2项;按照“匹配精准化、选聘社会化、服务实效化”思路,为连云港盛洋水产育苗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精准匹配科技人才,今年新签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合同122万元,助力企业解决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创新需求。
“我们将继续加强与涉海高校合作,加快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加快突破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深远海养殖、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制高点。坚持引资引智,推动涉海高级人才、高端项目和优质企业加速集聚。”连云区科技局局长张体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