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 让近邻成为“养老合伙人”
2025-10-07 08:2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刘 霞

9月30日下午,淮安市涟水县周集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外的小广场上,一派热闹景象。十几位老人肩挑彩色花篮,随着音乐节奏摇摆变换队形,神情投入、步调一致。围观的老伙伴们不时鼓掌喝彩——原来,他们正为中秋演出紧张排练。这些60多岁的“活力老人”,既是社区文化志愿者,也是互助养老体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共同构筑起乡村养老的温暖图景。

手持扇子、在前排指挥的是舞蹈队领队周秀芹。这支新编花篮舞,从队形到动作再到配乐,都出自她的设计。“才编好两三天,练了3遍,大家就上手了,都是老队员!”她语气中满是自豪。在周集村,像这样的文艺志愿者队伍不在少数:舞龙队、舞狮队、合唱团……一支由6位老人组成的舞狮队尤其活跃,连“狮子打滚”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也不在话下。62岁的顾树城擅长淮海琴书,不仅能唱还会写,将本地红色故事编成唱词,打造出“周集书场”这一特色品牌,场场座无虚席。

“村里文艺爱好者多,我们就组织起来,提供场地、音响、服装,鼓励他们经常活动、登台表演。”周集村党支部书记周林会介绍,这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文艺志愿队伍正不断壮大。

什么是互助养老?这就是最生动的诠释。老有所乐,更能发挥余热,让留守乡村的“活力老人”在对抗孤独的同时,找到了晚年的价值与意义。

相比城市,农村养老往往面临更多现实困境:留守老人多、居住分散、支付能力有限,对机构养老普遍存在“付不起、舍不得、拉不下面子”等心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周集村1200多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达585人,占比近50%。面对日益加剧的养老压力,2024年下半年,涟水县民政局深入该村调研,发现这里老人文化活跃、志愿热情高,“80后”村书记思路活、执行力强,具备发展互助养老的良好土壤。在民政部门推动下,全县首支农村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在此成立。

周林会分析,农村老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解决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的日常照料。前者已有基础,后者如何突破?答案是:靠邻里。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逐户走访,宣传“互助养老”理念。今年初,21户村民与21位需照护老人签订“互助养老协议”,实现“一对一”帮扶。

协议配套有详细的帮扶清单,涵盖助餐、探视、代办、陪聊等13项内容。志愿者按月打卡积分,年底凭积分兑换奖励。“积分就像‘小红花’,既能换实物,更是荣誉的象征。”周林会笑着说,“前年的头奖是双开门冰箱,去年是一辆电动三轮车,村民拿到手都高兴得很,说特别实用!”

大半年过去,这21个“互助对子”越处越顺畅,陪伴“已成家常便饭”。结对的多是老邻居,本就相熟。在城市需大力投入的助餐服务,在这里变得简单自然:“我家吃啥你吃啥”,多盛一碗饭便是关怀。周林会表示,看似简单的“日常探视”,也极大缓解了网格员的压力。“我们最惦记独居老人,现在有邻居每天顺路看看,放心多了。”这一机制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不久前,五保户郑培考在家突然晕倒,邻居郑九超及时发现并送医,避免了一场意外发生。

“实践证明,互助养老特别适合农村。”周林会感慨。结对半年多,受助老人真切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

互助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之间的新模式,核心在于低成本、聚资源。如何落地?江苏各地正结合地域特点展开多元探索。淮安市以“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为理念,以机制创新激活“邻里相帮”的传统基因,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互助养老新路。周集村的实践,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有益补充,正是淮安农村养老探索的一个生动样本。

城市如何实践互助养老?清江浦区健康路社区提供了另一种答案。这里引入“让爱启航”“童心社工”两家5A级社会组织,以专业服务激发老人的社区参与热情。每月3次的“邻里互助集市”,让老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其中,每月10日的“心灵茶座”已坚持4年。才艺展示、故事分享、书画交流……不少老人从“铁杆粉丝”成长为志愿骨干。八段锦领队闵老、维修能手顾老、手工达人庄素红……成为城市互助养老中的亮眼名片。

“活动聚人心,这不是虚话。”健康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夏梦深有体会。持续丰富的活动不仅愉悦了老人身心,也化解了邻里隔阂,增强了社区认同,物业费收缴率逐年提升。

淮安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王淼告诉记者,市领导在调研中重点部署互助养老工作,强调要围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坚持低成本、高标准、多主体原则,并将加强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纳入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目前,市民政局正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破题年”行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互助睦邻点为依托,以助餐点、卫生室、适老体验中心为支撑,以“低龄助高龄”为导向,形成党建引领、乡村睦邻、专业服务、公德赋能等多模式并进的互助养老体系,切实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村”的朴实心愿。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