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好“协奏曲” 新起点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迈向新阶段
2023-06-04 08:30:00
来源:新华社
0
【字号:  】【打印

□ 新华社记者

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5日至6日在安徽合肥举行。这是沪苏浙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三省一市自2019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召开这样的座谈会。今年会议主题为“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8月20日,一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安徽合肥举行。近年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各扬所长、共拉长板,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携手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图景正跃然而生。

拼字当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

初夏时节,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比亚迪大道上车水马龙,一辆接着一辆挂着长三角地区车牌的货车正排成一条长龙,陆续进入比亚迪合肥基地运送汽车零部件……“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在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今年前4个月产量同比增长约4倍。”合肥市经信局局长徐斌说。

这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三省一市瞄准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5月18日,全球滚动轴承制造龙头企业斯凯孚(SKF)圆锥滚子轴承及圆柱滚子轴承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在浙江常山投产。斯凯孚中国区副总裁施波说,在长三角地区,斯凯孚从供应商到客户,从原材料生产到物流各个环节可以形成闭环。

项目“加码提速”,生产马力开足。在江苏盐城东台经济开发区,总部位于上海的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食品装备项目已建成投产,二期生物医药装备项目总投资10亿元,正在加紧建设。

拼字当头,协同发力。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近期在上海举行,26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674亿元。其中,创立于杭州的新迪数字预计投资25亿元在上海闵行区建设全国总部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人才是最吸引我们的点。”新迪数字董事长叶修梓说,公司已经在上海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和商谈合作项目。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在提速。三省一市以跨区域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支撑和保障一体化发展。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等16个港口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群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去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约38%。主要机场货邮吞吐量占比约35%。

2018年以来,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比重始终保持在24%左右。今年一季度,沪苏浙皖GDP增速均保持稳定增长,呈现出经济持续复苏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一体化的持续推进,长三角的基础设施联通网越织越密、交通越来越便利、产业合作越来越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助力加速形成区域新发展格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说。

闯出新路:改革开放新高地隆起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三省一市携手耕种的这些“试验田”,通过加大协同创新探索力度,为一体化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持续放大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2019年至2022年共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复制推广38项,着力推进重点项目108个,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

制度创新“发源地”,吸引外资“强磁场”。站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只见靠泊船舶满载集装箱整装待发,远眺长江天际,百舸争流千帆竞。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带来新变化。

“我们通过打造‘芜湖—洋山共舱暨单点挂靠航线’,由6家支线经营人共同投入船舶组成运力,舱位共享,对社会开放订舱运输服务,按照固定班期往返于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企业、船公司和港口三方受益,这项改革也入选了2022年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芜湖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束顺全说,共舱航线运作以来,船舶作业效率明显提升,船舶装载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航线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凸显,充分释放了芜湖港和洋山港码头资源。

自贸试验区建设2013年由上海发端,目前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去年该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实现进出口1861.9亿元、增长26%。两年来,已探索形成了124项制度创新成果。

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共同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并实体化运作;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组建并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