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金亦炜
“叔,终于找到您了!”3月15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道口镇砖疃村村民刘中夫面向泰州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当天,道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刘怀彦在电话里告诉刘中夫,经详细比对信息,确认他在抗美援朝战场负伤牺牲的叔叔李日峰,就葬在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泰州墓园)。
虽与叔叔素未谋面,但刘中夫从小就听奶奶和母亲讲述叔叔的事迹。“叔叔1924年出生,1942年参军,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又上了朝鲜前线。在朝鲜战场为救一名小战士,叔叔不幸负伤染病,被送回国内救治,1956年不治牺牲。在泰州治疗期间,奶奶和父亲去看望过他。叔叔还经常往家里寄钱,接济家人。”刘中夫回忆,家里原先有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李日峰参加过的战斗、立过的军功、拿过的荣誉。可惜1974年发大水,小本本连同军功章一起被冲没了。
李日峰牺牲后,刘中夫和母亲曾想去找叔叔的墓,但由于跨省路途遥远,加上家里经济压力大、亲属关系证明材料丢失,未能成行。刘中夫的父母相继去世后,关于李日峰的信息越来越少。“我每年清明祭拜叔叔,只能去路口,面朝泰州的方向,给他烧点纸……”
和李日峰一起合葬在泰州凤栖园的,还有69名战友。每年清明,不少泰州市民自发带鲜花来祭拜。
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700余名因战负伤和致病的官兵来到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现泰州人民医院前身)接受治疗,其中70名战士久治不愈,与世长辞,被泰州市民政部门安葬于南门公墓。1998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泰州市民政局将他们的骨灰迁葬到海陵区凤栖园。当时通讯不畅,交通不便,加之时间久远,档案缺失,这些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大多不知其行踪和下落。
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副处长张华告诉记者,有关部门也曾组织过查找,但因种种原因,只找到3名抗美援朝战士的亲人。很多老兵被送来时,患有空洞型肺结核,病情严重,受当年医疗条件限制,一些战士不幸病故。按照当时的政策,战场负伤后因旧伤复发去世的人员可以追认为烈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志愿军战士的亲人也逐渐离去,为烈士找到亲人,帮助英雄魂归故里,告慰英灵迫在眉睫。但只有烈士姓名,无籍贯、部队番号等背景信息,给寻亲过程带来很大难度。
3月6日,张华向在临沂市兰陵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的战友发送凤栖园合葬墓烈士的寻亲信息,该战友又联系临沂市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最终在莒南县道口镇找到李日峰烈士的亲人信息。莒南县还有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叫“李日松”,与“李日峰”发音接近,后经了解,李日松烈士被安葬在了朝鲜。
这两天,刘中夫已和张华取得联系,“我准备今年去一趟泰州,把‘叔叔’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