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创新事关发展的长远、根本和全局。
如何更好地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1月20日至21日,南京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热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纷纷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建言献策。
为什么要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谈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国家创新型城市。
国家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城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支点。科技部2010年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至今全国共有103个城市入选,南京是首批入选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南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部署,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创新制度供给;打造重大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组建新研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空间,促进城市更新赋能创新创业;深化开放创新,打造资源集聚强磁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过硬成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南京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中居第18位,较上年前进3位,国内排名保持第四。
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有基础有条件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承担更重责任。
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相当于是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升级版”。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成为南京的更高追求。
去年5月,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去年6月5日,科技部在南京组织召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对南京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称“涌现出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一批标杆城市”。
去年6月21日,在2021南京创新周开幕式上,科技部点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南京经验”,并宣布将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同月,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南京市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函,正式批复同意《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已做了哪些?
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去年以来,南京市一直在努力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去年9月24日,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委创新委专题会,听取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推进等情况汇报,研究部署重点任务,强调要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走好创新发展的路子,努力打造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硬核支撑,加快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去年10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上月27日,市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部署今年工作时提出,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实质性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本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市委又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会上解读了《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在全面评估、集成梳理近年创新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广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六个方面提出21条措施。
如何更好地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围绕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此次省两会上,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常委、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赵春杰说,希望南京能进一步完善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引进紧缺领域、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继续深入实施省“双创计划”和“333人才工程”、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预聘—长聘制”制度,健全晋升和评审制度,让人才从各类耗财费力的评估中解放出来。
省人大代表、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歙眉说,去年,南京创设“人才定制实验室”,科远智慧也联合东南大学共建了“科远智慧产业人才定制实验室”。她建议,南京要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持续推广“人才定制实验室”模式,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突出用才于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仲盛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特别深的切身体会。他说,南京在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便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争取取得更多的原创性创新发展成果,为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省人大代表、江苏睿迅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萍也非常关注科技自主创新。她表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增创科技自立自强新优势。要着眼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促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来”“留下来”“长起来”。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制度支撑,提高知识产权产出质量和转化效率,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治保障。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省人大代表、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说,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如何将高校师生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到企业发展中,加强校地融合,助力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是值得“深耕”的课题。他建议,进一步加大高校院所对南京科技创新贡献度的考核与奖励力度,加大对重点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其引入资本对接,让好项目在南京落地转化,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省政协委员、江苏华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浩认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创新活力不仅体现在“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上,也体现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上。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例,优秀创新企业集聚,不乏常年保持业务领域市场份额第一的中小企业,持续为传统业务赋能,实现降本增效。希望加大对此类专业企业的宣传力度,推动行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南报融媒体记者邹伟杨凡马金余梦娇余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