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寻亲路,从黄海之滨到戈壁滩上
2023-04-05 07:50:00
来源:新华日报
0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张南宁

从连云港市赣榆区到甘肃省酒泉市,有着2400多公里的距离,如果不是一场跨越54年的找寻,赣榆区的董淑波和董淑萍兄妹俩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会和一片戈壁滩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如今,位于酒泉市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成了他们心中的牵挂,因为在这里埋葬的烈士中,有他们的叔叔董毓祥。

“奶奶,我们找到叔叔了,您看见了么!叔叔,我们来了,侄儿侄女今天终于找到您了,跟我们回家吧!”3月28日,董淑萍跪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董毓祥烈士墓前,抚摸着墓碑,满含热泪倾诉思念之情。董淑波在一旁不断地擦拭墓碑,哽咽着说:“找到叔叔了,现在安心了。”在场的连云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集体向英雄鞠躬、默哀、致敬。

董淑波兄妹俩手捧着从家乡带来的故土,小心翼翼地洒在董毓祥烈士的墓碑上,并在陵园取走一抔土。“带走一抔墓土,就是带叔回赣榆老家了,让他魂归故里,也方便亲人祭扫。叔叔牺牲时22岁,从奶奶到我们,一家三代人多年来一直在打听他的消息,现在终于圆了心愿。”董淑萍说。

1947年8月,董毓祥出生于赣榆区海头镇海前村,1968年4月参军,在兰州军区某部服役,历任班长、文书等职。1969年9月在一次国防施工中因公牺牲,被评为烈士。

董家一门两代烈士。董毓祥的父亲董作恕生于1916年,曾是海前村骨干民兵,1947年6月随解放军北上,当年8月在北渡黄河时,因所乘坐的渡船被敌军轰炸,光荣牺牲。董作恕牺牲后,妻子王绪珍独自抚养年幼孩子,并大力支持二儿子董毓祥参军报国。

董毓祥牺牲后,烈士档案记载安葬地点为甘肃省兰州市跃进村清水里烈士陵园,但是家人与陵园联系后并没有找到。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几十年来家人一直苦苦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具体安葬地点。

16年前,王绪珍老人在去世前紧紧拉住大儿子董毓福的手交代说:“一定要找到你弟弟啊!”其后,董毓福根据仅有的信息,不断到处寻找,还托战友打听,仍然没有消息,寻亲的接力棒逐渐交到董毓福的儿女董淑波和董淑萍兄妹俩手中。

2021年7月,董淑波找到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希望能得到帮助,了却一家人的夙愿。“我们与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接,并对当地烈士陵园烈士信息逐一比对,没有成功,通过全国烈士褒扬系统比对也未成功。”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汪帮亮说,后来联系上了董毓祥的战友司彦南,经他回忆,找到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条关键线索。

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即联系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最终确定董毓祥烈士安葬处。原来,董毓祥烈士档案中记载的是牺牲地点而不是安葬地点,记载姓名为“董入祥”,且董毓祥烈士是先安葬后又迁移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陵园内墓碑姓名又是 “董瑞祥”。经多方比对论证,除烈士名字有一字之差外,入伍时间、牺牲时间、所在部队、籍贯信息等全都对得上。经烈士哥哥董毓福确认,“毓”“入”是辈分排行字,在家乡话里同音,“毓”为正字,“入”为日常混用的简写字。

“得到这个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通知兄妹俩,他们表达了前往陵园祭扫的意愿。”汪帮亮说。在该局工作人员联系、协调下,今年清明节前董淑波、董淑萍得以成行。

4月2日一早,回到家乡的董淑波和董淑萍带着从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取回的墓土来到奶奶的坟前,一边将泥土撒在坟旁一边说:“奶奶,俺们把叔叔带回来了,辗转这么多年,你们终于可以团聚了,您安息吧!”至此,董毓祥烈士的英魂终于回到故乡,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亲之旅终获梦圆。

“目前,我们已经帮助82名烈士找到了亲属。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把寻亲活动走深走实,努力帮助更多烈士亲属实现心愿。”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维昊说。

作者:  编辑: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