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释放“大思政课”育人活力
2025-05-12 07: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黄伟

在南京市秦淮区大光路街道,嵌入口袋公园的劳模工匠园,设置了劳模长廊、工匠步道、劳模风采、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功能区域,市民们驻足参观,周边中小学校也经常在此举办活动,一举多得。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群众的杰出代表,让他们走进校园、走近学生,讲好他们的故事,弘扬他们的精神,正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从事电焊工作30多年,孙景南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受聘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产业教授”后,她不仅讲授专业知识,还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故事。

魏巧从城市回到农村,从科研院所走向田间地头,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闪亮。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与魏巧携手,将培训课堂开在田间地头,根据当下进行的农事活动和正在操作的田块,灵活选择“上课教室”、制定“上课教案”。同学们脚上沾满泥土,心中厚植爱农情怀。

润物细无声中,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当然,每个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每个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各异。讲好“大思政课”,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既不能想当然地下指标、定任务,一年下来必须举办多少场活动、走进多少所学校;也不能大呼隆、不求实效,随便搞个报告会,学生参与度、“抬头率”大打折扣。

前不久,江苏121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用好这一宝贵资源,释放“大思政课”育人活力,应把握好三个关键词。

讲好故事。生动的细节、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学生,引发共鸣。选择有故事的先进典型,梳理出故事的脉络并找出最核心的亮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因材施教。思政育人,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受邀人员从事的工作领域与学生学习的专业要尽量对路。比如,职业院校邀请大国工匠讲述“专注于一门技艺、执着于一份职业”,农业院校邀请新农人讲述“扎根沃野服务乡村振兴”,医学院校邀请医务工作者讲述“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让学生从他们的奋斗经历与成长感悟中增强使命担当、激发奋进力量。

丰富形式。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讲,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讲,通过体验式、场景化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认同。结合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载体,推出更多“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打造一批特色品牌,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一门触碰心灵的好课程,会让人终身受益。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讲到学生心坎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