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宣
11月17日,江苏遭遇强冷空气“速冻”式降温,全省气温单日暴跌10℃以上,南京六合更是出现18.5℃的剧烈降幅,市民纷纷感叹“一天穿越夏秋冬”。受寒潮影响,淮安盱眙、镇江、扬州宝应等地陆续飘起雪花,其中盱眙初雪较常年12月15日提前约1个月,为全省今冬首场降雪。截至17日14时,江苏东南部气温仅11℃左右,其余大部地区降至5℃—8℃,伴随陆上6—7级偏北大风,寒潮蓝色预警与海区大风黄色预警持续生效。
此次寒潮带来的“冷上加冷”体感,源于显著的风寒效应。此次寒潮推动江苏部分地区加速入冬。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安宁表示,除东南部外,江苏大部地区或从17日起满足入冬标准,较常年入冬时间明显提前。
本轮寒潮最低气温出现在18日早晨,全省最高气温仅7℃—8℃,19日风力减小,最高气温回升至10℃—11℃,冷空气影响基本结束。新一周气温呈“先抑后扬”态势,18—19日迎来降温低谷,沿江以北大部早晨最低气温跌破0℃,淮北地区低至-2℃—-1℃,全省大部将出现初霜冻;21日起全省转为晴好天气,气温逐步回升,22日沿淮和淮北部分地区需防范大雾对交通的影响。
寒潮为农业生产带来明显挑战。截至11月13日,全省小麦播种进度65%,较上年同期慢2个百分点,未播田块均为晚播小麦。低温天气不仅不利于晚播小麦播种出苗,还会拉长已播小麦出苗时间,对小麦、油菜幼苗构成冻害风险。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科长、正研级高工徐敏建议,各地需抢抓晴好天气集中人力物力抢播晚麦,加强田间管理促进齐苗壮苗,同时避开寒潮前用药,防范低温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