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项目建设“多点开花”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2025-11-17 09:40: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正喜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增动能,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98.12亿元,同比增长6%。用一条上扬的曲线,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形成“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省级重大项目稳步推进。24个年度实施项目完成投资175.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76.1%,快于序时进度。其中,20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48.1亿元,投资完成率高达90.4%。徐州高新区光因钙钛矿电池等9个项目已实现投产或部分产线投产,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市级项目投资提速增效。316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有效投资895.6亿元,投资完成率85.7%,超序时10.7个百分点。睢宁普路通涡流纺纱线、铜山赢山宏工程机械零部件、贾汪诺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193个项目已投产或部分投产,有效拉动产业链集聚和就业增长。

项目建设“三量齐升”。全市围绕“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同步发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效。截至目前,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88.6%和85.7%,40%的市重大项目投资完成度超100%,形成“建成即见效”的良好局面。

链式思维带动集群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我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产业集群成势见效。前三季度,“343”创新产业集群产值增长5.2%,其中工程机械产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与新能源转型带动下增长18.4%,绿色低碳能源、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等领域均保持稳健增长。徐工新能源、蜂巢传动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产销两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增幅均超30%。

企业梯队量质齐升。全市百强企业产值增长8.5%,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7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79家,合计新增产值486亿元。龙头企业如徐工集团、格至达、恩华药业等增速均超20%,成为稳增长的中坚力量。

板块协同支撑有力。徐州高新区、铜山区、丰县、徐州经开区、沛县等地工业开票实现两位数增长,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产值增速分别达14.3%和13.9%,形成“多点开花、梯队支撑”的发展格局。

招大引强模式创新,积蓄持续发展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引擎”。全市各板块“一把手”招商亲自上,基金招商、场景招商、链式招商一起上,推动项目数量、体量、质量同步提升。

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提速。1至9月,全市签约注册项目500个,协议投资1563.1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7个,同比增长2.5倍;“343”产业项目占比87.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招商模式持续创新。围绕新发布的160个“343”产业应用场景,提升项目匹配度和集聚度。推动主城区围绕泉山开发区、鼓楼高新区、云龙科创园等载体,加快发展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园区主阵地作用增强。全市12家经济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项目投资、外资、外贸占全市比重分别达40%、50%、60%、70%、80%,成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产业集聚的主平台。

强化关键要素保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地、用能、融资——哪个卡脖子就盯哪个。各地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全力打通项目建设中的堵点、卡点。

强化要素保障。联合工信、生态、资规、数据等部门,“下沉一级、穿透一层”开展现场服务,保障用地、用能、融资等关键要素。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6.7%,较上半年提升2.8个百分点,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加快项目调度。建立“月调度、周会办”机制,对滞后项目逐一分析、精准施策。推动33个滞后项目加快追赶,确保全年目标不打折扣。

深化助企纾困。开展“十群百场”“一起益企”等专项行动,动态梳理困难企业清单,“一企一策”解决用工、融资、市场等难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5.9%,亏损面保持全省最低。

四季度是决胜全年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同步谋划“十五五”项目储备。

从稳健增长的生产一线,到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从技术领先的智能制造车间,到活力迸发的消费市场,徐州正以“项目为王”的实干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