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光,闪耀建邺!“改革发展·青年说”主题分享活动走进建邺高新区,让青年站上C位
2025-11-01 10:57:00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  】【打印

改革的征途连接历史与未来,发展的伟业呼唤青春与担当。10月31日,伴随一段段慷慨激昂的讲述,以“青春报国”为主题的“改革发展·青年说”主题分享活动在建邺高新区顺利举行。本场活动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国防动员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京建邺高新区管委会和交汇点新闻(中国江苏网)承办,南京金鱼嘴基金街区发展中心协办。

宣讲开始前,青年代表在建邺高新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负责人引导下,走进金鱼嘴基金大厦一楼的党建服务中心。这座集“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服务暖心”于一体的红色阵地,秉持“党建凝新、产业焕新、服务暖新、活动联新、文化润新”的“五新”一体化理念,以综合型党群服务窗口为核心,串联起基金街区展厅、“亲清·政务港”、“学习强国”阅读体验区,构建起一个功能复合、高效联动的服务矩阵。从党员关系转接“顺畅办”、组织建设“专业扶”,到定制服务“个性化”、赋能服务“暖心送”,再到资源共享“便捷约”,“红小莫”品牌将服务温度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惠,目前已覆盖高新区110余家党组织、近4000名党员,成为激发青年担当、服务创新发展的前沿堡垒。这场先行参观,为整场宣讲活动铺垫下务实而昂扬的实践基调。

随后举行的分享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省级青年讲师团成员和青年代表相继登台,以“小我”经历折射时代发展的宏图,用青年好声音传播青春正能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革命先辈以热血铸就民族脊梁,用抗争换得山河无恙,更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不懈奋进。其中,由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组编而成的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驰骋淮河两岸,被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和“铁的新四军”。现场,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潘晨霞讲述了新四军的光辉历史,透过王海纹、刘老庄连将士的斗争经历生动诠释了新四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同样将分享主题聚焦伟大历程的还有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辛熙恒。抗战烽火中,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打响了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独立长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里,站起来的中国人用智慧和勇气重塑国际竞争主动权;关乎国家发展主动权的科技攻坚中,无数科研工作者“匍匐在地”,用全部心血浇灌科技创新的硕果,以升级跨越打破技术壁垒,书写了当代中国人的决心。“新征程上,只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辛熙恒说。

现场,泰兴市消防救援大队通江路站三级消防士潘兴和江苏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成杰联合带来了《青春的抉择》主题分享,创新演绎起与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时空对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异国他乡的炮火里,杨根思凭借强大意志力坚守于长津湖畔,带领战友打退敌军的多次进攻,最终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一代代中国青年在风云激荡中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从直面枪林弹雨到保家卫国,从改革开放的浪潮翻涌到新时代里的风云变幻,青年身影总不缺席。“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最有意义的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不可推卸的担当。”潘兴和成杰说。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让思政教育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如何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作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青年讲师张培时常会被问到此问题。除了教师身份,张培的另一个身份是军人家属。20多年的军旅生涯里,张培的丈夫曾三次赴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一次次在危险中开展行动、守卫和平。“当我把家人的经历带进课堂,看到的是学生们的眼神由好奇转为震撼,再由震撼转为思考,那一刻我相信他们理解了‘国家’不是遥远的词汇,而是普通人用忠诚甚至生命守护的实体。”张培表示,希望青年朋友们无论选择何种人生道路,都能常怀家国之念,勇担时代之责。

从校园学习到西部支教再到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来自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的陈佳龙讲述了自己的两次选择和感悟。2019年,即将本科毕业的他跨越1600多公里前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担任支教老师。“课堂上,我们一起探索最适合当地孩子的教学模式。课后我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分享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建设中的东大力量,引入东大资源开展云上科普活动。”看着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向往,陈佳龙相信一旦梦想的种子扎根,就有渴望绽放的力量,一直指引孩子们走向山外的远方。

硕士毕业之际,陈佳龙选择放弃其他工作机会去往基层。“我的经历告诉我,不是我们造福了这片土地,而是这片土地哺育了我们,基层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基层。”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八卦洲街道,陈佳龙参与并见证了农民增收致富工作,更看到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远在西部更能读懂祖国,融入群众才能汲取力量,扎根基层方能行稳致远,我们这代青年一定会用实际行动践行誓言。”

运气为拳、化掌为刀,拳掌并用、刚柔相济。现场,徐州沛县魏庙镇中心小学教师邓子龙,带来了一套大洪拳器械——九节双鞭的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拳术,大洪拳历史悠久,而沛县则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武术氛围浓厚。邓子龙从小便跟着父亲在武校看人习练拳术,逐渐也被大洪拳刚劲有力招式吸引。扎马步、练桩功、习拳脚、练套路,每一步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练到双腿打哆嗦、手臂酸痛,但我明白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最终领悟大洪拳的精妙。”大学毕业后,邓子龙回到家乡积极推动大洪拳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在可观可感中了解传统拳术的魅力,让传统拳术的血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

从红色阵地中的服务实践,到分享舞台上的思想共鸣,从历史回响中的初心守望,到发展征程上的青年担当——这场在高新区开展的宣讲,不仅是一次讲述,更是一次深刻的动员。未来,建邺高新区将与青年同向同行,让青春在这片沃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邺新实践的青春华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喻婷 王悦谋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