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滨海:产才融合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2025-11-01 08:19: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沈军宇 记者 姜琰 范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仅用3个月,这样的孵化效率超出预期!”近日,艾信博(滨海)生物医学科技项目经理望着车间里运转的设备感慨道。这家由中国科学院海归教授团队创立的企业,通过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的离岸孵化体系快速落地,4月注册即实现开票销售,成为滨海县深耕“人才引领 创新融合”战略、推进产才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该县围绕“一县一产业学院、一县一高校一离岸人才孵化基地、一县一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实践,正让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愈发清晰。

走进江苏苏盐阀门有限公司的海核装备智能车间,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着3000多个生产节点,工业机器人承担起80%的焊接工序。“是人才让我们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公司常务副总王寅介绍,依托于俊崇院士工作站,企业联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攻克核级阀门技术,近期成功签署联合研制协议,正式进军核级装备领域。作为石油机械特色产业集聚区的“链主”企业,苏盐阀门的升级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跃升——目前滨海石油机械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装备的完整链条,流体阀门产业更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人才培育的支撑。2023年,滨海县人民政府与盐城工学院共建高端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实训车间,盐城工学院的首批学生正在进行阀门装配实操。“我们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同频共振’。”产业学院负责人表示,通过“课堂+车间”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项目,目前已为江沅机械等4家企业输送首批技术骨干。这种校企协同模式成效显著,仅滨海经济开发区就已引进关键技术人才、研发人才超百名,企业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10%以上。

“离岸孵化+产能释放”的模式则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苏州离岸孵化中心完成早期研发后,博萃循环装备项目正落户滨海绿岛智能制造服务中心,建设年产10套锂电池回收装备的生产线,目前已经试运行,5年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作为离岸人才孵化基地的核心载体,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已吸引中科纳芯传感等6家科技型企业入驻,促成30余项成果转化。“苏州研发、滨海生产的模式,既保留了人才所需的创新生态,又享受到本地的产业配套。”滨海箐英荟公司项目经理钱苏湘道出关键。

人才的集聚,更源于暖心的服务保障。194套“公寓+酒店”式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配套的红领智创生活馆让人才安居无忧;“黄海明珠人才”滨海计划提供最高1亿元团队资助,近三年人才资金投入超2亿元。在这片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热土上,“引才、育才、用才”机制的良性循环持续运转,更多“千里马”正在这里扎根成长,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