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星欣
金秋十月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上,一批县级院团凭借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闪耀舞台。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演出团队实现省、市、县三级院团全覆盖,且市、县两级占据多数。22部会演戏剧作品中有9部来自县级院团——小剧团何以逆袭唱主角?从扬剧《袁樵摆渡》、淮剧《燃尽硝烟》《一是一 二是二》《油菜花开燕归来》,到淮海戏《娘亲》、梆子戏《红色交通员》、杂技剧《寻梦出海记——大海·小海》、通剧《陈英卖水》、黄梅戏《真假新郎》等,这些带着乡土温度的作品,不仅让剧场座无虚席,更打破了“小剧团难有大作为”“小剧种唱不出大情怀”的刻板印象。
“好戏”立团,让传统焕发新生
“好戏”是一个剧团的立身之本。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一批来自县级院团的好剧纷纷绽放。
10月10日,扬州市江都区扬剧团携扬剧《袁樵摆渡》亮相泰州梅兰芳大剧院。主演李霞直言意外又感动:“那是工作日的下午场,我们原本担心观众不多,结果剧场座无虚席,演出中响起了数十次掌声。剧中的经典唱腔更引得台下观众跟着哼唱,那种共鸣令人感动。”
《袁樵摆渡》原本是上世纪20年代初“幕表戏”时期的常演剧目。历经百年沧桑,这部作品在扬剧舞台上已绝迹七十载。此次复排,创作团队在恪守传统艺术本真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老戏焕发新姿。
李霞夫妇二人曾在省级院团工作32年,去年毅然回到家乡江都这个“中国扬剧之乡”。让李霞欣慰的是,剧团为年轻演员搭建了成长平台。回来一年多,为孩子们整理了近20出折子戏,去年光是折子戏专场,年轻人就演了100多场。“在《袁樵摆渡》中,年轻人已经站上了舞台。接下来我们计划排演的《汉家公主》,将主要启用团里的青年演员来担纲。”
涟水县淮剧团带来的《一是一 二是二》农村题材轻喜剧唱响乡村振兴曲;如东县少年杂技团的杂技剧《寻梦出海记——大海小海》,散发着当地浓郁的海洋气息;泗阳县地方戏种保护中心带来了取材于当地“中国好人”事迹的淮海戏《娘亲》……这些县级文艺院团,凭借真挚的表演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给观众和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对本次紫金文化艺术节给予高度评价,“除了省市级院团的精彩表现,许多县级院团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众多本土剧种的精彩呈现,让我们看到了江苏舞台艺术在守正创新上的坚实步伐。”
向下扎根,接地气才能有人气
县级院团的底气,藏在对本土文化的深耕里——他们最懂家乡的故事,懂得如何触达百姓的心。
建湖县淮剧团带来的淮剧《燃尽硝烟》,就是一部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红色大戏。“陈中柱是建湖籍抗日英烈,他牺牲后头颅被日军残忍割走,夫人王志芳竟孤身闯日军军营,冒死索回丈夫首级!”团长单文鉴说,这部剧取材于建湖历史真实事件,十分具有张力,自己看排演都哭了好多次。
这部剧从创排时就十分“接地气”,全剧30多名演员没有外请名家名角,全是团里自己人。该剧今年6月试演后,已经在全市巡演20多场,又根据观众意见打磨,最终站上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在盱眙大剧院的演出,赢得热烈反响。单文鉴说:“我们不是为拿奖,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家乡英雄的感人故事。”
单文鉴告诉记者,接下来,建湖县淮剧团计划将《燃尽硝烟》这部剧目改成参赛版、巡演版、精华版等多种形式,送进学校、搬进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让红色故事与当地文旅融合,长长久久地“活”下去。
建湖作为淮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致力于将淮剧打造成特色文化品牌。作为全省唯一县级一级院团,建湖县淮剧团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信心。单文鉴介绍,这两年团里花了大力气在人才培养上,陆续送了40名学员去省戏校培养,“等他们回来,就能接好传承的班。”
10月14日下午的宿迁剧院,掌声如潮,喝彩不断。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的会演剧目之一,由兴化市淮剧团打造的现代乡村淮剧《油菜花开燕归来》在这里上演。这部充满泥土芬芳与时代气息的舞台佳作,为本届艺术节增添了一抹亮丽而温暖的“兴化黄”。
“作为一个县级基层院团,近年来我们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艺术基金的扶持比较多,但是大多集中在小戏类别上,《油菜花开燕归来》是团里近年来少有的长剧作品,也寄托了我们的创新和突破。”兴化市淮剧团团长邵日胜介绍,这部剧旨在讲好身边的“乡村振兴故事”,垛田女干部郑小琴在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筑巢引凤,召唤年轻人回村,建设“苏中第一早茶村”“数字游民部落”,将落后村庄改造成充满活力的“青春村庄”“希望村庄”,既有泥土味,又有新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全剧由年轻演员挑大梁。邵日胜表示,平时团里下乡演出比较多,经过几年打磨,这些年轻人已褪去生涩,有了“台缘”,观众愿意看。据了解,《油菜花开燕归来》自创排以来已在多地开展惠民演出,此次登上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让更多人通过传统戏曲看见乡村的新风貌、新活力。
坚韧坚守,小剧团打开大天地
近年来,江苏基层国有文艺院团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剧目创作中的“盐城现象”、基层院团发展的“涟水现象”等,正不断释放出积极的示范效应。在此背景下,如何锻造“能创会演”的人才队伍、拓展“多演常演”的市场空间,成为众多基层院团共同思考的课题。
小剧种也有大天地。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上,南通市通州歌舞团(通剧团)的复排剧目《陈英卖水》,为稀有剧种“通剧”注入了崭新生命力,引来观众赞叹,“唱腔还是那个老味道,舞台上却玩出了新花样。”
该团团长季新华介绍,通剧前身为“童子戏”,带有民间表演的原始粗犷气息。随着声腔和表演体系逐渐成熟起来,才正式成为一种剧种。复排剧目《陈英卖水》对比老版本,重新架构故事情节,保留了经典桥段,在音乐设计、导演手法、演员表演以及服化道等方面都有创新,力图让观众耳目一新。
一些“濒危剧种”的演出院团,常常因为全国独此一家,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季新华表示,现在地方政府对于通剧这项濒危剧种的扶持力度很大,团里力争每年创排新剧。“不过,现在真正能上台演通剧的不到10个演员,大部分都50岁往上了。濒危剧种的人才培养也是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县级院团,客观来说,资源、资金、人才培养等跟省、市级大团相比,依然有着实力上的差距。但是压力之下,也倒逼出了“十八般武艺”。涟水县淮剧团继“村干部三部曲”之后打造“党员三部曲”,鲜活故事引人入胜;建湖县淮剧团依托当地“淮剧小镇”,让戏曲与旅游融合发展;扬州市江都区扬剧团正在创排新剧《汉家公主》,入选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
在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这些县级剧团用出色的成果证明,有了坚韧的坚守,小剧团也能有大作为,小剧种也能唱出大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