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聚力助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2025-10-31 07:52: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方思伟 实习生 殷梓峻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县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是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日,省政协围绕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就“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能级”主题召开主席专题协商会议,结合前期蹲点调研和专题调研成果,积极建言资政,为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更好汇智聚力。

深化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产业是县域发展的根基,强县首先要兴业强业。

“当前我省40个县域正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袁建华建议,“要进一步提升‘一县一策’实效性,进一步构建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县域发展格局,引导不同类型县域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近融入城市产业链,形成紧密协同关系。”

“目前我省博士后工作站已实现县域全覆盖,通过集聚高端人才、推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破解技术瓶颈、助力产业强链补链方面成效显著。”在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冯泉看来,优化空间布局与政策倾斜,强化重大项目攻关与资金保障,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能够有效赋能县域产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南通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南通市政协副主席顾国标建议,夯实农业产能与基础设施根基,鼓励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国家和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关项目,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互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不断激活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展现出广泛潜力。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仍需久久为功。”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傅阳建议,推动AI农业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开展农业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装备数字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和智慧农业共性关键标准与通用技术规范制订,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与技能培训。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余珽关注到,当前我省正积极探索形成省市联动、校企协同的培养路径。他建议,明确“新农人”职业路径,规范培养所涉及的目标、招生、教学、管理、评价和就业等各环节,系统制定职业发展全过程可感可及新政策,输送一批批素质高、活力强的青年“新农人”。

构建桥梁纽带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在互补互促中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路径。

“调研中我们关注到,县域经济正加速崛起,但有的镇域经济相对滞后。”民建省委会秘书长洪继东建议,科学调整乡镇的规模和布局,提高行政资源利用效率,精准扶持优质存量特色企业做大做强,从合理适度提升规模效应和集聚效益的角度促进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近年来,苏州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坐标系中积极担当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部署,认真做好园区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工作,引导各园区结合资源禀赋培育主导产业。”苏州市政协主席朱民建议推进园区产业和科技创新共促,建强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打造统一的高标准营商环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应有之义。目前,我省已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280个。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奚爱国建议,精准规划与施策,集约高效加强农村道路畅通、防汛抗旱、供水保障、污水处置、垃圾转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系列工程建设,建立长效运维机制,通过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均衡化,缩小县域城乡发展差距,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同发展路径。

搭建互促通道,更好实现以城带乡。宿迁市政协主席卞建军建议,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发展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服务等联合体,持续做强“小城市”城乡纽带功能,高质量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打通城乡互联互通关键节点,助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共享。

盘活资源要素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要通过盘活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向乡村延伸,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格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我省在稳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保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有力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孙丽建议,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破题,创新土地分类机制,探索建立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绿色通道,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源存量要三产融合增量”。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副会长杨时云认为,加快资源要素下乡能够带动产业繁荣兴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他建议,持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落实优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金融支农政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

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钱梅就促进苏北农民增收建议,以省“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省、市、县梯次编制乡村特色产业目录和规划,系统构建促进苏北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同时,通过“产业链优化+科技链赋能+价值链延伸+利益链重构”四链协同,全力促进苏北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

“针对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链,梳理上下游企业,精细化摸排‘产业—技术—人才—资金’需求和创新资源分布情况,明确共性技术需求以及对应的潜在高校院所、专家团队和科技成果。”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工商联副主席胡明认为,要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链,创造更多本地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更多价值链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