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 洁
在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举办之际,记者随调研团在句容城乡采访时发现:当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当老百姓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他们自身便成了最具生命力的“流量密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关键还在于让百姓“零距离、无障碍”参与进来,甚至成为舞台的主角,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馆里的“不老青春”
在句容市文化馆,三层楼11间功能各异的教室在工作日依然人头攒动。书法、器乐、中国舞、走秀……门内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排练的声音。“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国舞,我们从开一个班到五个班,依然‘一位难求’。”句容市文化馆副馆长郭飞介绍。
65岁的曾珊凤从2018年开始学习中国舞。“一节一节往上升,跳得越来越好。”她说,长期跳舞带来的不仅是身姿的改善,更是精神状态的全面更新,“整个人都显得年轻了”。
变化同样发生在58岁的王惠芬身上。家住句容市下蜀镇的她,每周两次赶往市文化馆,单程就要40分钟。三年坚持,她的体形变得挺拔,气质也悄然改变。她说,舞蹈让她忘记了烦恼,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她随手发到网上的舞蹈视频,竟吸引了上万粉丝。
更有意思的是,68岁的居静全在这里发掘了音乐才能。退休前经营照相馆的他,如今迷上了电吹管。“刚开始连五线谱都认不全,老师就手把手教我。”半年下来,他已能吹奏《歌唱祖国》等曲目。
“很多阿姨一辈子没上过舞台,我就鼓励她们,每年定个小目标,必须上台亮个相。”郭飞欣喜地看到,许多学员首次登台后,内心的自豪感难以言喻,“那种被看见、被认可的喜悦,彻底改变了他们。”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汇聚成基层文化生态的变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傅浩兰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两种表演最受欢迎,一种是真正的明星大腕,另一种就是身边人演身边事,看得过瘾。”
后者,正成为一种更持久、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这份由个体焕发的光彩,最终汇聚成照亮句容全域的“百姓大舞台”。如今,这项已办九届的赛事,以镇街为单位竞技,来自各镇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生动展现出蓬勃昂扬的文化自信。
原生态成为“核心表达”
这样的变化,不只发生在城市。
在后白镇二圣村,60岁的彭丽梅刚收完摊子,就换衣服准备登台。“白天卖豆腐乳,晚上唱歌,一样不耽误。”她说。
村民们称她为“豆腐乳西施”。自从登上乡村大舞台,她自己“红”了,豆腐乳销量跟着翻了一番。
乡村大舞台的建设,让村民们有了一展才华的天地。二圣村的文化休闲广场总投资430万元,占地15亩,自2018年建成以来,已成为村民晚间休闲的核心场所。除了舞台外,篮球场、滑梯、乒乓球台一应俱全,每晚有150—250人到这里活动。
“我们村距离二圣村3公里,村民晚上常常跑来看戏,后来他们也要求,我们是不是也能打造自己的文化大舞台?”林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庭说,如今林梅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两个村村民经常交流节目单。
“以前晚上不是打牌就是刷手机,现在村民们都往这儿跑。”二圣村党委书记吴大军说,公共文化服务的下沉,带来的不仅是娱乐方式的改变,更是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今年1月起,江苏创新实施“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作为13个试点村(社区)之一的二圣村,每个月都有一场村民点单的省级演出在家门口上演。
“以前请省级演员下乡,想都不敢想。如今,直通车直接把省城好资源送到家门口。”后白镇政法和社会事业办公室副主任曾芳感受最深的是,随着乡村大舞台的普及,像彭丽梅这样从基层涌现的“民星”,成为镇里群文活动当之无愧的主角。
文艺赋美乡村的故事,由许多这样的日夜注脚而成。回想起为村民导演话剧《雨过田晴》的日子,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导演余颂记忆犹新。他坦言,“这是一次独特的创作体验,因为村民没有专业基础,用专业演员的方法对词、走位,根本行不通。”
面对这块“硬骨头”,余颂花了大量时间了解村民的生活,并将方言和本土特色巧妙地“缝”进剧本里,展现农民对于土地的深层眷恋。“这很有趣,对我而言是一次反向的滋养,是极好的体验。”
吴大军介绍,二圣村常住人口1500多人,随着近些年村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村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大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高涨。村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主动将文化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文化素质高了,人在哪做事都积极,上班安心,村风也正。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撑。”吴大军感慨道。
“最后一公里”变“最美一公里”
文艺的种子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百姓大舞台”“口袋舞台”“艺术转角”等创新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百姓身边的“最美一公里”。
“我们原以为能来二三百人就算很不错了,谁知道音乐提前10分钟响起,已有市民拎着马扎等候。最后现场竟涌来五六千名观众,前后左右水泄不通……”葛仙湖公园大圣塔下,一场原本低调的“口袋舞台”演出,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预期。在傅浩兰看来,这生动印证了一个事实:老百姓始终渴望现场的艺术。身边人唱身边的歌、演身边的事——这样的艺术才真正走进生活、贴近人心。
所谓“口袋舞台”,是一种轻量化的流动演出形式。它不设固定场地,只需一个简易背景、两套音响。演员控制在20人左右,走到哪、演到哪。实践中发现,那些群众熟悉、能引发共鸣的歌曲,往往最能点燃现场。
“起初我们认为诗朗诵不适合街头,太嘈杂。”傅浩兰说,“但后来明白,情真意切比形式更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中常有观众被现场气氛感染,从跟着哼唱到被邀上台即兴表演几句。这种“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悄然带动更多市民加入“口袋舞台”的表演队伍。
年过花甲的奚红星,如今是送戏下乡的“主力”。从文化馆学员成长为舞台上的常客,他和所在团队一年演出约40场。奚红星说,他们演的舞蹈《快乐老太》尤其受欢迎,“舞蹈的肢体语言特别丰富,老百姓爱看”。
在句容市文化馆广场上,一辆“茉莉花开”流动舞台车静静停放。今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这台集灯光、音响、大屏于一体的现代化舞台车,只需短短几分钟即可展开成台,随时开演,成为推动文化惠民落地生根的“新利器”。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走向纵深,基层文化工作的视野也愈发细腻。“有些偏远小村落路窄坡陡,车根本进不去。但哪怕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我们也要想办法把演出送进去——文化普惠,一个都不能少。”让郭飞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因场地限制无法搭台,工作人员干脆铺一张红毯就开演。村民们坐在坡地上看得入神,其中一对八九十岁老夫妻手牵手看戏的画面令人动容。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最后一公里’也是‘最美一公里’。”郭飞说,“他们看一场戏,可能会记一辈子。而我们,就是要把这份记忆,送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