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问秋,假期休闲入佳境
2025-10-06 08:3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黎里:长三角藏友来“显宝”

□ 本报记者 张 珺

精美的青花瓷器、八角八仙海茶碗、明代澄泥砚台……10月4日,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古镇庙桥广场,第十二届中秋显宝活动精彩亮相。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藏友们携近百件老物件齐聚于此,现场晒宝、说宝、夸宝,引来众多居民和游客驻足赏宝,现场气氛热烈。

中秋显宝是黎里古镇的独特风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按照传统,每年中秋前后,镇上居民会将收藏的古董、字画、盆景、工艺品等珍爱之物,陈列于临街厅堂或家门口,供街坊邻居和游客欣赏品评,俗称“显宝”。如今,这一活动演化为传承技艺、展示文化成果的平台。

“早上8点刚过,已有近40位老物显宝主人到位,最远的专程从湖北赶来,其余大多来自周边地区。”“中秋显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岁的李海珉身着中式唐装,在现场热情接待各地藏友。他表示,中秋显宝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不仅是藏友分享老物故事、交流心得的平台,也是以文化引流、推动古镇文旅消费的有效途径。

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长三角庙桥广场老物雅集召集人张森也投入大量精力。作为土生土长的黎里人,张森自1991年起涉足收藏,致力于通过老物件挖掘更多江南古镇的文化内涵。他介绍,所有参与“显宝”的藏品均经过图片初审与现场复核,确保来源合法、流传有序,兼具文化价值与法律合规性。“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宝贝,真是大开眼界!藏家们讲得起劲,我们也涨了知识。”古镇居民胡文亚挤在人群前头,听得津津有味。

“保护古镇不只是守护建筑,更是守护这些能让古镇‘活’起来的文化符号。”黎里古镇开发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潇说,“我们将继续搭好中秋显宝这一平台,让更多的非遗走出库房、走进大众,让更多人读懂黎里的历史、爱上古镇的文化。”

余东:古镇重现“旧时光”

□ 本报记者 徐 超

供销社里,老物件整齐陈列,仿佛能听见当年的叫卖声;照相馆内,老式相机、复古布景静静摆放,等待游客拍摄年代照;旧时学堂、老街小卖部等场景原样还原,让人仿佛走进“旧时光”……双节假期,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以“又见旧时光 你好新时代”为主题,开启复古嘉年华,带游客“穿越”回过往岁月。

余东古镇基于煮海为盐的历史逐步发展形成,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是南通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千年古镇,也是通东文化及非遗的空间载体,素有“凤城”美誉。由2146块石板铺成、全长876米的石板街是古镇中轴线,这里至今保持着明清时期“中轴对称,城河相拥”格局。

时光流转,石板街上依然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不过主角已从居民变成了游客。“这种感觉太好了,就像走进了老电影。”走进石板街,游客张栋煜手里的相机就一直在忙碌。他告诉记者,让他感兴趣的,不只有修旧如旧、青砖青瓦的老宅旧屋,重现运盐河晒盐等场景的通东博物馆,还有不时响起的充满历史气息的广播,此起彼伏的“卖货郎”的吆喝,都让人感觉古镇充满了生活气息,在这里能够触摸旧日时光。

“让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活’在当下,再焕光彩。”余东镇党委宣传委员仇亚介绍,双节假期,余东古戏台每日上演戏曲杂唱,推出非遗剪纸、互动手作DIY等体验项目,余东剧场持续开展年代歌舞、戏曲联欢等特色演出,让有形的历史建筑与无形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生活场景等有机交融,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文旅体验。这几天,古镇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

方巷:寻罢野趣拾旧忆

□ 本报记者 李鑫津

“您慢用,汤不够随时说,免费续!”10月3日上午,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利民村“北湖拾秋”活动现场,村民曹师傅一边给游客盛裔家非遗牛肉汤,一边笑着招呼客人。

国庆假期,方巷镇以利民村(北湖片区)、沿湖村为核心,打造“田园野趣”与“怀旧风情”双主线体验,在满足市民游客假日休闲需求的同时,依托“全域联动、资源整合”的共富实践模式,推动乡村文旅从“单次活动”升级为带动村民增收、激活乡村发展的长效引擎。

在利民村,手绘版《北湖漫游手册》成了游客“标配”,手册里的集章抽奖玩法,让“蛋蛋王国”寻彩蛋、“捕鱼达人”捞小鱼等项目更添趣味,亲子家庭追着、闹着,把农耕野趣玩出了新花样。“终于圆了‘农耕梦’!”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女士拿着“一米菜田”认领证书格外开心。据介绍,当地推出“认养+托管”耕作模式不仅满足了城市人“躬耕田园”的向往,还为村集体带来长期收益。而手作稻草人守护松茸田、非遗鱼灯点亮祈愿等“秋作”体验,更让游客在指尖创作中触摸到乡村文化的温度。

若说北湖是“撒欢地”,沿湖村便是“忆旧场”。匠心手工坊内,非遗竹编传承人指尖翻飞,游客挑选竹编工艺品时,总能听到“这是纯手工做的”的介绍;乔港渔场的农家乐里,生态鲈鱼现捞现做,渔娘帮游客处理好食材,方便大家捎带回家。全新亮相的沿湖供销社里,斑驳的搪瓷缸、泛黄的连环画把时光拉回20世纪80年代,游客忙着拍照打卡时,也被展架上的赤松茸、桑葚冻干、兴湾大米吸引。“这些都是周边8个村的特产,游客看得见、尝得到,买得也放心。”供销社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既是怀旧空间,更是“共富驿站”,让各村“好产品”直接变成“好收益”。

常熟:沙家浜里老歌嘹亮

□ 宗志鹏 雷霆

10月4日傍晚6时,华灯初上、微风轻拂,罗小罗公益音乐会在常熟沙家浜风景区唱响。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观众随着节奏轻轻摇摆,享受这一刻的放松与愉悦。

现场,罗小罗与观众积极互动,点歌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5年级的常熟孩子李晟恺是罗小罗的忠实听众,在网上看到罗小罗假期将来当地演出的消息后欣喜不已,早早便和父亲来到现场等候。李晟恺说,听小罗老师唱歌有一种治愈感,好像能够忘记所有的不开心。

从街头唱到东方卫视春晚,罗小罗把现场音乐推广到城市街头和各类公共场地,拥有数百万粉丝,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百姓歌手”。当天上午9时,罗小罗的粉丝就赶来现场,为他“打call”。

“前两天,我去泰州观看小罗老师演出,今天早上又乘7点多的火车来到常熟,听他唱歌。”来自上海的邓韫荣说,小罗老师的歌声嘹亮温暖,给了她很大的力量。

沙家浜不仅是“春来茶馆”的故事发源地,更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的红色热土。革命岁月里,芦苇荡交错密布的沙家浜是浴血奋战的战场。时光流转,这里已成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胜地”。

在这样一座红色旅游景区,罗小罗及团队献唱《我和我的祖国》《红旗飘飘》等歌曲,极具张力的演唱唱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也饱含“生在华夏”的自豪,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自发形成全场大合唱。

“没想到,在这里还能听到小罗的歌声。”当天从上海来到常熟游玩的黄先生说,在这样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里,听着小罗的歌声,实在是一种享受。

本次演出是继在五龙桥公园,苏州乐园,相城天街,苏州仓街,昆山淀山湖、大渔湾,苏州大学后,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再次策划举办罗小罗公益演唱会,以一场独具魅力的艺术盛宴,赢得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更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阜宁:古村“晒秋”诗意浓

□ 本报记者 卞小燕

采葵“晒秋”,是许多人记忆里的乡愁。国庆假日,在位于阜宁县的盐阜农耕文化园景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葵园探秘,趣享金秋”向日葵采摘之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秋天的葵园,金黄的向日葵一望无边,其中早熟的葵花已到了采摘的时候。景区里到处都是游客的身影,他们或靠近花瓣深呼吸、陶醉在花香中,或拍照留念,分享给亲朋好友。葵园里,最快乐的还是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挑选成熟的葵花,砍下装筐,运到晒秋广场。大家席地而坐,剥葵、打葵,谈笑风生,再将剥下的葵花籽摊开晒秋,游客们在欢乐与忙碌中共度美好的亲子时光。

不远处的穆沟古村,依河傍水,河道纵横。穆沟古村浓缩了苏北水乡的自然风光,古村的青砖黛瓦则保留了原始风貌,具有鲜明的里下河湖荡特色。

“这里风景很美,又充满古韵,和许多热闹的景点相比,更能让人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从上海赶来的游客陈健带着家人走进穆沟古村,赏美景、品美食,还参加了古村的特色“晒秋”活动,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特色田园水乡生活。

走进穆沟古村的大糕造物局,一场以“品传统糕韵,鉴匠心风味”为主题的“糕王”品鉴大比拼热闹上演,现场十种不同风味、不同制作工艺的阜宁大糕依次排开,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到软糯香甜的传统美食,还能了解阜宁大糕的历史渊源、传统制作工艺等。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