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0家机构亮相长三角视听博览会
2025-09-28 08:1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9月26日至28日,2025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在南京举办,2025“金茉莉”视听论坛同期举行。在AI重构视听产业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下,两场视听盛宴集中展示长三角视听产业向新行、向深融的强劲势头,超200家参展机构带来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新业态,5000平方米超大展区成为“未来实验室”,将人的感官极致“延伸”。

AI赋能视听产业

苏企组团“秀”实力

江苏企业带来新的技术突破和场景应用。影片《东极岛》中,演员朱一龙和吴磊的潜水搏斗成为亮点,片中的水戏正是在扬州影视基地取景拍摄。

“我们斥资3.14亿元打造了全亚洲最大最深的水景基地,深达11米,能产生4.5米高的巨浪,浪型多达200余种,视效惊心动魄。水池经加热后保持33℃恒温,能让演员在舒适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表演效果。”扬州影视基地招商中心经理乔丕文说。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Kino-AIGC视听制作模型,被誉为“视频界的DeepSeek”,在全球各大权威测评中名列前茅。

AI如何赋能广电视听?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只需输入简单的提示词,即可产生分镜脚本;创作者对角色进行描述后,屏幕上便立刻出现对应的形象;AI分镜生图环节里,创作者可以进一步让飞扬的想象变现。在AI生成视频的基础上,该模型还能实现一键翻译、超高清分辨率转换和一键出海,创作者无需“转战”数个APP,就能够满足各种创作需求。炫佳CEO秦林介绍,Kino模型无论在人物一致性、完整性还是节省算力方面都达到国内顶尖水准,成本较传统制作方式降低90%。

从场景产品看,本届博览会展示了4K超高清、XR虚拟制作、AI智能影音、元宇宙、AIGC、裸眼3D、具身机器人等七大前沿技术场景。

在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展区,记者戴上一款头显,眼前出现了史前文明的荒凉原野,可通过伸手、抚摸,与“恐龙”零距离互动。作为省广电局元宇宙3D场景生成与交互技术实验室的最新成果,这一项目由江苏奥格视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

主流媒体有“招数”

创新探索系统性变革

作为网络视听持证机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首次亮相博览会,带来的AI播客成为亮点。只需一篇文章,AI就能将其转化为自然流畅的双人播客,系统会分析内容结构与核心观点,为两位主播分配主讲与提问,或观点互补/辩论等角色,从而为碎片化知识的获取提供新方式,成为传统阅读向智能听觉时代迈进的尝试。

“金茉莉”视听论坛主论坛聚焦广电视听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说“视频是未来”,那么广电媒体该怎样拥抱这一未来?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沈玲介绍,苏州广电探索“文化+产业”新模式,其出品的文旅微短剧《一梦枕星河》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成为全国首部登陆卫视黄金档的微短剧。在不久前的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我在苏州学非遗》成为唯一入选的纪录片。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则在理论节目上形成品牌。“纪录片‘只摆事实、不讲道理’,新闻片提倡‘多摆事实、少讲道理’,而理论节目‘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让理论跳出‘灰色’,拥有长青的‘生命’。”省台纪录片工作部主任戴波分享道。

江苏影视佳作不断

技术进步中守护人文底色

博览会首次发布了《长三角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年,长三角地区获准发行的电视剧35部、网络剧72部、网络电影78部、网络微短剧200部,各类型均占全国总量的1/3左右;获准发行的网络动画片399部,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长三角已成为全国广电视听内容创作的引领力量。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广播电视大省。今年,稻草熊影业出品了《哈尔滨一九四四》《在人间》《赴山海》等热播剧集,《两京十五日》正在建组筹备。捷成星纪元长期深耕军警题材,曾出品“我是特种兵”系列、《王牌部队》《罚罪》《他从火光中走来》等口碑佳作,当前优酷热播的《黑白局》正是来自其“黑白”系列。

启蒙影业打造的“花街”展览中,苏产剧《北上》中“花街六子”使用的校服、收音机、游戏机、存钱罐等老物件纷纷展出。工作人员介绍,启蒙影业将继续开发优秀文学IP,除了改编余华《文城》,还将把叶兆言《仪凤之门》作为其“南京三部曲”开篇之作。

除了有“好戏”,“江苏服务”同样走在前列。每位与会嘉宾都收到了一本厚厚的《“苏服拍”江苏广电视听创作拍摄服务指南》,涵盖我省13市的取景佳地、特色题材、近年苏产视听精品、产业链条和惠利举措、政策法规,堪称“在苏拍摄”的超全宝典。

在AI重构视听产业的背景下,如何避免陷入技术加速主义的误区,在技术进步中守护人文底色,是这两场视听盛宴留下的思考。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南京米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司法所里的故事》持续登上优酷短剧热度榜TOP1,并获《人民日报》发文点赞。全国首部反映基层司法所工作、聚焦民事纠纷调解的网络微短剧背后,是编剧张宁宁十余年间刻画凡人悲欢的创作坚守。

“新闻里一些由家庭矛盾导致的悲剧,总让我无比痛心和遗憾:如果他们早一点知道司法所,很多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张宁宁说。85后导演米禾禾也希望能够展现基层治理的肌理和温度,以充满烟火气的演绎解开人世间的矛盾与心结——当视听产业创作者对人类命运保持关切和悲悯,再“聪明”的AI都无法将其取代。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