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聂 伟
从常州武进到江西弋阳,王丰庆烈士的“回家”路走了85年。
“这两天,王家正在选日子,把从烈士牺牲地取的土,‘迁’回烈士父母身边!”8月25日,公益寻亲人叶庆华激动地说。
抗战烈士“回家”的故事背后,一个坚持16年为烈士寻亲的感人故事被悄然揭开。叶庆华是孟祥斌烈士的遗孀。2007年,孟祥斌因跳河救人而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被追认为烈士,入选“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丈夫去世后,叶庆华在日记里写道:“祥斌,余生与你一起许国。”2009年,她看到一档关于烈士的电视节目,了解到不少革命烈士在战争年代牺牲后,因各种原因没能“回家”。自那以后,她走上为烈士寻亲的道路,自2009年以来,先后为7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让157位无名烈士有了名字。
这次为什么是王丰庆烈士呢?“他和我外公都是弋阳老乡,同一批参加革命,我外公北上长征,他留在苏区打游击,从此两人再也没见面!”叶庆华告诉记者,1940年11月,时任新四军独立第一团团长的王丰庆率兵与独立第二团副团长李复所部会师,在吊桥(今常州武进区前黄镇观咀村吊桥自然村)遭遇1000名日军围攻。为掩护同志们突围,王丰庆壮烈牺牲,时年34岁。
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终迎来曙光。在叶庆华的积极奔走下,弋阳县、武进区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联手努力,循着史料线索,一次次走访村落、核实细节,一点点拼凑起烈士的资料和革命足迹,成功找到了王丰庆烈士的继子王福成。
8月6日,叶庆华陪同王福成来到武进区寨桥烈士陵园。
王福成把从爷爷奶奶坟前取来的土,撒在王丰庆烈士的墓上,泪水滑过脸颊,滴落在墓碑上。“爸爸,我带爷爷奶奶来看你了,85年了,终于找到你了!”他说,从1927年深冬,爸爸离家参加革命后,奶奶每天都站在村口等儿子回家。等啊等,等来了一纸革命烈士证明书,临终前奶奶拉着他的手说:“将来有机会,带你爸爸回家!”
常州寻亲之旅,“江西老乡”们一路被感动着。吊桥当地乡亲们从未忘记烈士,他们为烈士竖起纪念碑,修建烈士陵园,一年一年守护。村民朱秀春从小就听母亲讲当年的故事,几十年来,她给大家义务宣讲王丰庆的革命事迹。“母亲临终前攥着我的手叮嘱:如果烈士家人来了,一定代我们说声谢谢!”朱秀春说。
前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红色青春守护人”团队,精心修复了烈士的照片。捧着修复后的照片,王福成眼眶通红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清晰的模样,太感谢你们了!”
在吊桥村突围战中,新四军官兵伤亡逾200人,王丰庆是牺牲的最高将领。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叶庆华得知他们有一个85年未完成的心愿:“希望能帮助这200余名无名烈士,找回名字,找到家人,让更多忠魂能像王丰庆一样‘回家’!”
寻访烈士信息、整理烈士资料……从常州归来后,叶庆华再次出发——让200余名无名烈士“有名”。她想让后人知道,曾经有一群人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奉献和牺牲。她始终把丈夫的照片带在身边,“祥斌如果知道我在帮烈士们寻亲,他一定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