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朱德警卫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
2025-08-01 08: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编者按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一次次殊死鏖战里,以血与火的淬炼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更铸就了一面面光耀千秋的战旗。即日起,本报联合江苏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共同推出“英雄战旗 光耀千秋”系列报道,循着战旗的斑驳印记,寻访那些历经烽火硝烟洗礼的历史见证,聆听它们在新时代的传承故事,在回望与感悟中赓续伟大的抗战精神。

□ 本报记者 陈月飞 倪方方 陈祉越

【战旗故事】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的前身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1941年,该团参加历时八昼夜的黄崖洞保卫战,以少胜多,粉碎了日寇妄图摧毁八路军军工生产的阴谋。八路军总部授予该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战旗。1945年,该团又被八路军总部授予“朱德警卫团”战旗。2015年和2019年两次阅兵,“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战旗均光荣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左老人生中第一个军礼是在朱德警卫团,最后一个军礼也是献给朱德警卫团。”

7月23日,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营教导员李广峰,向记者讲起见到黄崖洞保卫战最后一位老兵左三星时的情景,无限感慨。窗外,“朱德警卫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两面战旗下的一代新人,正冒着酷暑,严整队形奔赴训练场,开始每天的训练。

永远的情感连接

1937年10月,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移驻山西洪洞。时年仅15岁的左三星,成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五连的一名战士,正式走上革命道路,随部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屡建战功。这个团,就是后来的“朱德警卫团”。

1983年离休后,在徐州安享晚年的左三星一直坚持为军地讲传统、讲老部队、讲抗战故事。去年,李广峰到徐州执行任务期间,专程到医院看望时年已103岁的老前辈。

看到老单位来人,左三星很高兴。李广峰和战友向病床上的左老敬礼后,左老颤巍巍举手回礼,神情郑重而欣慰。“他既是战火中拼杀出的铁血军人,也像家里的长辈。其实,我俩最大的情感连接就是这两面战旗。”李广峰说。

两面战旗从何而来?22岁的女兵杨佳慧一路小跑从训练场赶来,热情带领记者参观军史馆。一进门,就是朱德元帅半身铜像,以及两侧描绘战旗诞生的浮雕。

那是1941年10月底,侵华日军调集7000余兵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其中的重要目标,就是位于太行山中段的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武器装备供给的重要基地。1941年11月9日,日寇分路奔袭,妄图彻底摧毁兵工厂。当时,已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通信班班长的左三星,与战友们一道凭险抗击,打退日寇多次猛烈冲击。

“这一战,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鏖战8个昼夜,成功抵抗敌军5000余人的疯狂进攻,创造了敌我伤亡6∶1的光辉战例。”面对引以为荣的旗帜,杨佳慧说,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该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荣誉称号。

“这支部队的荣光还在于,它诞生于秋收起义。”杨佳慧告诉记者,该部前身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参加过三湾改编,长征路上担负中央首长和红军总部的警卫任务,先后多次完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和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等重要会议的警卫任务。

在“朱德警卫团”战旗前,杨佳慧满是自豪:“别看是警卫部队,却是久经沙场。”回首抗战时期,该部队参与创建太行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中于广治山顽强阻击敌人,在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中大战长乐村,在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下于城隍庙伏击歼敌。跟随朱总司令驰骋华北战场的这个团,1945年4月被八路军总部授予“朱德警卫团”战旗。

捏成更硬的“拳头”

“欧团生产模范”“政策纪律优胜连”“上甘岭一等功臣连”“巩固部队模范红星警一连”……英雄的战旗,总会引领诞生更多英雄的部队。

2015年9月3日,连云港青年李方涛刚入伍就观看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第一感觉是很威武、很向往,但对战旗承载的意义还没有太多概念。”如今已是二级上士的李方涛坦言。

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百面荣誉旗帜组成严整方阵,气势恢弘地通过天安门广场。“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战旗,位列百面战旗之首。那时,李方涛作为新兵班长,正在福建带队训练。“直播只闪现了1秒钟,但看到战旗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我深刻体会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重千钧。”李方涛回忆,两面旗帜之下,无数闪光的名字从他脑中飘过。

带新兵时,李方涛时常会讲起黄崖洞保卫战的司号员崔振芳。战斗打到11日,日寇1000余人趁着漫山迷雾发起攻击。崔振芳把守进入黄崖洞的唯一通道南口,孤身战斗在陡崖上,投出100多枚手榴弹,炸死敌兵数十人。就在崔振芳起身准备迎接增援战友时,被炮弹崩起的石块击中喉咙,顿时血流如注。

“那时他17岁,比很多新兵都小,却能独当一面。”李方涛常对新兵说,血染的旗帜下,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战士,他们用热血践行人民军队的荣光。

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中,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深刻重塑。对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劲旅来说,许多战友从各兵种转隶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单位汇聚于此,如何捏成更硬的“拳头”,成为新的考验。爆破连指导员梁斯卿注意到,阅兵后,部队悄然在变。“以前,战士们聚在一起,彼此会问来自哪个部队。阅兵之后,战士们站在两面战旗下,不分彼此。”梁斯卿感触很深地说,他和战友刚刚海训归来,这一轮海训中,新兵不仅几天内就学会了游泳,而且很快就能下海参训、跟上大部队。

为何一代代指战员汇聚到战旗下,总能在战旗的引领下锻造成钢?在李广峰看来,是两面战旗背后两种精神内核的支撑和激励:一种是“忠诚”——部队从诞生起就在保卫党中央,从井冈山一路行来,始终无比忠诚;一种是“胜战”——无论是黄崖洞还是上甘岭,部队始终不惧强敌,形成胜战传统。“这两种精神一直鼓舞着广大官兵们爱军习武、履行使命。”

“钢多气更多”

走出军史馆,走向军营,一路大批机械化车辆和各式重型装备,具象化展示着改革强军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们是工兵部队,刚来时舟桥训练基本上以人力完成为主,现在大部分任务都能通过机械完成。”一级上士赵磊说。

不仅技术装备加速更新,更重要的是部队面貌焕然一新,一切向形成战斗力的方向聚焦。“执行任务时,各单位之间相互协调,效率更高、指挥更顺、体系作战更好。”来自江苏灌云的二级上士周然深有体会。

从小米加步枪到高度机械化,从传统步兵转型新型工兵,巨变背后有不变。“向英雄号手崔振芳学习”“争做杀敌模范李仕亮”“为了胜利,一往无前”……口号声声,烈日下“战旗传人”全力钻研新装备战法训法。“以前敌人‘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现在我们是‘钢多气更多’。”梁斯卿说。

光荣簿在续写。2018年,赵磊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工程方程赛,勇夺亚军。“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一代一代人去守护,战旗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英雄部队的来时路。”赵磊说。

岁月流转,战旗上的荣耀熠熠生辉。

2016年,安徽南陵县西七圩溃破,该部“抗洪救灾模范营”百余名官兵紧急驰援,救援转移3000多名群众。这些年,战旗总飘扬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最吃劲的地方。军营里,当年的功勋冲锋舟凝固着一个个逆流挺进的故事。作为全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之一,“朱德警卫团”先后7次执行长江、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任务,救援群众上万人。一茬茬官兵正在用热血行动接过猎猎战旗。

“接过血染的战旗,就是血脉的赓续。”周然说,将像家乡“守岛英雄”王继才那样,用32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