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共商“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7-23 07:5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王拓 方思伟

七月盛夏,万物葳蕤。江苏,这片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热土上,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热潮持续涌动,勾勒出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的现实图景。

7月22日,省政协举行政企协商座谈会,省政府主要领导及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18位企业家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协商交流,同心同力同向谋良策、提信心、话发展,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智慧力量。

坚定信心 鼓足干劲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传递出一以贯之的鲜明态度,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交流发言中,“信心”一词多次被提及。大家普遍感到,当前支撑经济稳健增长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正不断积累。5月20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为民营企业乘势而上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省里有关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例如《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持续推动了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了企业投资信心。”江苏联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冬表示,将紧抓技术发展机遇,积极投资扩充产能。

“从走出高校创业到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再到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公司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胡歙眉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她认为要构建完善国产化替代生态,给予企业更多技术验证和推广机会。

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被江苏科技与人才政策吸引,来到丹阳创立慧创医疗。在他看来,好的项目离不开好的创业环境、协同创新和正确方向。“江苏对创新和人才的包容与鼓励,让我专注于研发与创新。我创业经验不足,江苏提供的一对一服务,让我更好成长。”

兴化市大地蓝绢纺公司董事长戴香玲对江苏优良的营商环境感受颇深,她认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和更加规范的市场秩序是企业安心发展的前提,要进一步优化涉企检查,在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干扰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领域、商品治理力度。

“企业的快速成长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政府和部门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江苏芯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关注到我省不少设区市相继制定出台了低空经济行动方案及政策,建议构建“全省统筹+区域特色”的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应用场景,助力相关产业企业快速发展。

南京驯鹿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发展,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公司创始人兼CEO张金华表示将坚定信心,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全球商业化体系,推动更多“首创”产品落地。

强化担当 深耕主业

当前,既要看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更要看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如何保持发展势头、拓展多元市场、创造更多就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自立自强,是众多企业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汉邦科技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产品出海,拓展海外多元市场;另一方面,多渠道持续强化人才招引,鼓励优秀人才继续深造,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让人才安居乐业、扎根公司。”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兵说。

江苏国泰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加快推进工贸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公司董事、联席总裁张斌表示,将在强化全球生产网络布局、降低贸易壁垒带来影响的同时,聚焦研发创新领域,加大对高端纱线、面料的研发设计投入,通过技术革新与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差异化优势。

当前我国部分产业面临贸易壁垒和技术封锁的双重夹击,加强国内产业链建设尤为重要。“公司多年前就有意识牵头组织协同本地供应商紧密合作攻关,通过供应链的多元化本土化,带动过去本土缺失的先进封装产业链关键设备和材料环节的发展。”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东介绍了锻造供应链韧性的有关做法。

“油脂加工装备领域,我们实现从依赖进口到国产替代的跨越,市场占有率位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二,出口占营业额的60%以上。”迈安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斌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在江苏持续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构建优秀营商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油脂行业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和数字化研发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需求量极大。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家权表示:“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公司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尤其是各类高端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关键一环。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蒋军成认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校责无旁贷,面对其中“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表示将持续深化改革,通过评价重构等重塑科研生产要素的分配规则,加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研与产业无缝衔接。

创新突破 塑造优势

企业是创新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举措。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处于从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升级的关键转型期。“在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企业既要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又面临着产业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蓝固(常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立飞建议,建立产业链金融协同支持机制帮助缓解材料企业资金压力,政策实施需进一步保持稳定性和精准性。

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应从制度保障、资源供给、协同创新和政策扶持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保障企业创新合法权益。“不少创新药上市后可能面临产能不足问题,为防止断供,企业通常会新增生产场地、扩大生产规模,变更的审评时限尤为关键。”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建议,完善生产现场核查、注册检验流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变更获批。

“目前,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前列,有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苏州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高始兴结合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践,建议精准扶持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上市形成产业带动效应,促进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与产业链协同,加速打造创新生态。

“当前,低空经济正从政策引导下的试点探索向规模化、差异化、协同化的区域发展新阶段迈进。”南京大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季鸿根据企业探索低空经济产业+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建议给予民营企业更多参与低空智联网系统开发建设和应用场景打造的机会,为企业研发实力提升和市场拓展提供资本和资源加持。

商业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全球科技博弈与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地。“作为‘制造业底盘+空天技术突破’的双强省份,江苏在太空竞赛中具备独特优势。”银河航天科技(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鸣建议,依托江苏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卫星零部件制造等环节建立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航天创新研究院,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江苏珩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独创“固液两相法”工艺,成立两年就达成年产万吨级磷酸锰铁锂产能突破的目标。公司董事长姚维广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协同,强化要素供给,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扩张”全链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