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家企业在这里破茧成蝶,一项项技术从这里走向全国——在崇川区,一场围绕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正持续上演。
深海之下,潜水器的观察窗必须承受巨大压力。前不久,依托自建的省级镀膜玻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奥蓝工程玻璃有限公司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手,成功研发“千米级通透轻型潜水器用特种玻璃”,实现了该关键材料的全链条国产化。“这不仅是产品的突破,更有力提升了我国在深海工程关键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公司董事长黄丽莎自豪地说。
科创平台,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更是高端人才的“强磁场”。近年来,崇川前瞻布局,构建起由4家校地合作大院大所,5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多个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组成的科创“强矩阵”。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2家,中国独角兽1家,省独角兽(潜在)10家、瞪羚企业21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筑根基:大院大所筑就创新“策源地”
“院校合作,为我们攻克前沿技术提供了关键智力支持。”通富微电科技项目管理负责人李晨深有感触。通过校企协同,企业成功斩获国家级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来自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的联合培养博士后,与工程师并肩攻坚高端芯片的封装难题,推进“芯粒封装仿真测试”等核心技术突破。
这一“研发就在生产一线”的场景,是崇川区推进“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探索“高校+高新区”双高协同机制的生动实践。
面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与企业技术“创新难”的困境,崇川区将“深化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列为改革重点,推动科创平台与主导产业“双向奔赴”。
以南邮南通研究院为例,该院成立9年来,建成全国首个“一站式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设计与加工公共服务平台”,获批国内唯一的“工业和信息化集成电路封测领域产业人才基地”,并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成为推动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该院创新实施“多项目封装”(MPP)服务模式,封测业务合同额从2018年的1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500万元,累计服务全国300多家中小微芯片设计企业。
今年,崇川区“市北高新区—南京邮电大学”双高协同项目,入选江苏省首批试点建设名单。区政府投入近亿元支持的研究院二期投入使用,提供超10000平方米新空间,助力研究院攻关突破宽禁带半导体等关键技术。
“在平台能级提升的同时,研究院与通富微电、钰泰半导体、尚阳通等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南邮南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姚佳飞介绍,各方正共同攻坚先进封装、低功耗功率器件等关键技术难题。
南邮南通研究院的9年深耕,是崇川大院大所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复旦张江南通科创中心持续导入上海生物医药资源,市北生物医药研究院深耕多肽领域,南信大南通研究院入围省新型研发机构列统名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四大院所累计授权专利196项,服务企业超500家,成为嵌入区域创新链条的关键支点。
促协同:从“单打独斗”到“集团攻坚”
“我们与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等4所高校合作研发的‘高性能新风系统直接吸附除湿技术’,属市场首创,已完成小试,即将产业化。”近日,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海贤谈起研发新成果,难掩激动。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南通市低碳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推动。
该联合体由位于崇川区的江苏京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7月牵头组建,汇聚26家产业链企业及30家高校院所,旨在破解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过去企业‘单打独斗’,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高校技术成果又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联合体相关负责人孟伟表示,“我们应势而动搭建平台,推动‘需求—攻关—转化’全链条闭环。”
成立两年多来,该联合体已促成11项产学研合作。其中,京源环保与深圳大学合作研发的“水环境治理AI算法模型”,填补了国内工业水处理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筑牢大院大所创新根基的同时,崇川精准聚焦主导产业,鼓励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引导产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类企业研发平台51家,并打造了低碳环保、半导体、聚合物单丝等多个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其中,由中远船务与南通大学共建的江苏省海洋工程与新能源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的“深远海原油输送安全高效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入选省级建设试点,为全市唯一。
协同创新的边界不断拓展。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崇川分中心、西电工研院崇川创新中心等机构实体运营,加速技术要素的流动与转化;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深圳天安、上海静安聚能湾等多处“科创飞地”,实现了“异地研发、崇川转化”的柔性引智。
见实效:创新动能催生“产业硕果”
平台能量的释放,最终体现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崇川,创新“强磁场”正催生一批科技企业跨越发展。
“我们在短肽、复杂环肽及非天然氨基酸修饰肽的规模化生物合成上取得了实质性的产业化成果,开发完成7个品种产品,并获得了国内外知名药企的合作订单。其中,复杂环肽产品利那洛肽走在了国内同行业前列。目前,正在推动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司美格鲁肽注射制剂和口服制剂的全球注册。”修实生物医药(南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寅嵩博士介绍,公司成立5年来,在多肽生物合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企业建立了基于合成生物学元件理性设计的重组多肽(蛋白)创新药开发平台,拥有近100人的研发团队,并与华东理工、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500万元。如今,企业销售额每年增长200%,今年预计可达1亿元。
与修实生物一样,同为未来产业的奥创特新(南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3年来成果丰硕。该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团队,构建起“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创新矩阵,聚焦新能源电池热失控及热蔓延的安全防护需求,提供完整的多级安全防护解决方案。目前,企业已成功研发出多项可替代传统材料、实现电池包多级防护的新一代产品,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近30项。去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2亿元。
“未来产业属于发展新蓝海,崇川已涌现修实生物、百优达生命科技、奥创科技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崇川区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沈彬介绍。
而在船舶海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领域,崇川创新底色同样鲜明:国内第二、全球前四的封测巨头通富微电攻坚先进封装技术;钰泰半导体跻身中国独角兽企业行列;中远海运川崎、中集安瑞环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十四五”以来,崇川企业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7项,创新能力持续攀升。
从校地合作大院大所到本土组建的“产业攻坚队”再到跨域布局的“链接器”,崇川正以多层次、网络化的平台体系,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本报记者 苗蓓 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