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家乐 盛韧
■ 见习记者 魏 平
10月21日清晨,宿城区河滨街道河滨社区“方忠小站”里已响起清脆的金属敲击声。店主张方忠正熟练地修理着一辆自行车。
不一会儿,小店门前便热闹起来。“张师傅,帮我看看车胎,好像漏气了。”“张师傅,今天活儿不少啊!”往来居民或送来待修的物件,或驻足寒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自2005年退休后,张方忠就带着一箱工具在社区扎根。这个小店每天营业12小时,为居民提供修车、配钥匙、修理小家电等服务,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便民驿站。
82岁的周成彩坐着轮椅来到小站,她是这里的常客。“家里的电饭煲、电风扇,还有这辆轮椅,都是张师傅帮我修的,他从来不收我的钱。”她感慨地说。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事。车坏了出行就不便,眼镜坏了就看不清。”张方忠笑着说,“只要我还能动,‘方忠小站’就会开下去。”
同样温暖的场景,也发生在幸福街道马陵社区的“小姚修鞋”店。48岁的姚京良正专注地操作补鞋机,针头精准落下,“噔”的一声扎进皮革,线绳随之穿梭。
因幼时患病落下残疾,为了谋生,姚京良在十八九岁时开始学习修鞋手艺。“修鞋不仅让我自立,还让我拥有了家庭。”他笑着说,一位热心顾客为他牵线,使他收获了爱情。
工作间隙,姚京良喜欢和顾客聊家常,空闲时则拉上一曲二胡。“拉二胡能把心里的情绪都抒发出来,不管是委屈还是开心,宣泄完就舒坦了。”姚京良说。
老顾客张媛媛对他赞不绝口:“我在这里修鞋十几年了,修过20多双鞋。有一次我穿着高跟鞋走路累,姚师傅立刻找来拖鞋让我换上,特别贴心。”
值得称道的是,小店提供的许多小修补服务都是免费的。“这些年来,帮助我的人比我帮助的人多得多,”姚京良说,“我想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暮色渐临,张方忠开始收拾工具,而姚京良仍在为一双鞋加固鞋头。居民的谈笑声、工具的碰撞声、针线的穿梭声,在夕阳余晖中交织成城市里最动人的烟火民“声”。
记者手记:
什么是烟火里的民“声”?当记者走进分布在城市各处的社区便民服务点时,听到的声音就是答案。张方忠在修东西时发出的声音,姚京良在操作补鞋机时发出的声音,这声音并不特殊,却带着最朴实的温度。这声音是普通人认真生活的声响,传递着邻里间互相牵挂的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