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旅体商融合”激发城市澎湃活力
2025-08-07 09:33: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谭艺婷

本报通讯员袁骏

“苏超”第八轮镇江主场的哨声,不仅吹响了足球竞技号角,也开启了新一轮“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城市实践。当绿茵场上球员们为荣誉拼搏时,场外市集、第二观赛点、景区早已联动成有机整体,将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从“场内”延伸至“全城”,从“体育”辐射至“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我市正通过“场景破界、消费赋能、政策协同”三重路径,让“文旅体商融合”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触的生活体验,从单一赛事变为激活城市活力的“超级IP”。

根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和镇江智慧文旅平台数据显示,“苏超”联赛第8轮镇江队VS南通队比赛周末(8月2日至3日),46516名南通市民欣然赴约,游客较去年同期周末(8月3日至4日)增长15.54倍,21235名南通市民走进镇江A级旅游景区,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近12倍。外地游客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116.26%,其中本省外市游客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298.15%。全市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达1.29亿元,较去年同期周末增长41.76%。全市银联文旅行业消费贡献度高达37.27%,较去年同期提高5.54个百分点。

场景破界:从“绿茵场”到“生活场”,烟火里的文化共鸣

镇江文旅以“苏超”赛事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邀请西藏自治区达孜区、陕西省渭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江苏省南通市等跨区域伙伴,携手打造跨区域主题市集。这些展位不仅是物产的“展示区”,更是不同文化的“对话平台”:达孜展位带来了雪域高原的纯净——7100饮用水和醇厚青稞乳;渭南展位展示着非遗传承的魅力与创意文创;新疆第四师展位飘散着伊犁河谷薰衣草的芬芳,特色美酒传递着西域风情;南通展位则充满足球元素与江海鲜味,主题玩偶、帆布包与现做的鲜美文蛤饼、香甜窨糕相映成趣。

市民与球迷漫步其间,无需远行便能“一站式打卡”不同地域的文化精华。一位新疆第四师市集摊主的话道出了这种融合温度:“第一次来镇江,感觉这里的人很热情,我带来的薰衣草产品很受当地游客欢迎,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是能走到一块儿的。”这种“文化共鸣”,正是区域融合的核心——当“雪域高原”与“江南水乡”、“西域风情”与“关中厚重”在镇江的市集里相遇,区域界限便在烟火气中悄然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

消费赋能:从“观赛热”到“消费潮”,体验中的经济转化

赛事热度不仅停留在绿茵场,还在“第二观赛点”转化成为经济发展活力。伴随“苏超”赛事的激烈角逐,全市各地布设了数十个“第二观赛点”,通过丰富的观赛活动与促销举措,将“观赛”与“消费”深度绑定,让“体育热情”变为“经济增量”。丹阳市“镜彩苏超”嘉年华夜市,在提供沉浸式观赛体验的同时,高效实现人流与商流的无缝转化;丹徒区在宜城街道宝龙广场等多点位布设咖啡、烧烤等多元消费场景,既满足群众多样需求,更创造经济效益;镇江经开区在圌山、心湖等景区同步直播“苏超”赛事并配套多样活动,让“观赛”与“游景”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体育”消费升级。

数据印证成效:8月2日,纳入省文旅厅监测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周六提升27.96%,其中过夜游客占比39.48%。当“看球”从单一活动升级为“吃、喝、玩、乐、购”的综合体验,“观赛热”便自然转化为“消费潮”,“体育赛事”也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赋能引擎。

政策协同:从“单一赛”到“多元融”,联动时的体旅融合

我市融合实践,并非“临时抱佛脚”的应急之举,而是“政策协同”的系统设计。为放大“苏超”的融合效应,我市推出“三重政策叠加”,形成“1+1+1>3”的放大效应。

8月2日至3日,全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对南通市民和外省持票球迷免费开放;8月1日至5日,参加“金山杯”全国击剑公开赛的小运动员凭参赛证可免费游览所有收费国有A级景区。这些政策将“体育赛事”与“旅游经济”紧密联结,数据显示:8月2日至3日,镇江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0.58万人次,同比增幅128%,其中仅8月3日茅山风景区接待9.68万人次,甚至因客流过大,紧急发布预约限流公告。面对这“幸福的烦恼”,茅山景区迅速回应,紧急追加了10000张免费门票,按预约顺序发放,让这份热情延续。

从“赛事IP”到“城市品牌”,融合中的故事还在延续。这场“以赛为媒、向融而行”的城市故事,不仅与足球有关,更关乎城市的未来。当“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当“区域界限”悄然消解,当“群众需求”成为核心,城市便会绽放出更加强大的活力。

作者:  编辑:张苏宁